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导读
中教观察:中职示范校建设重规模更应重内涵
2011/11/17

中教观察:中职示范校建设重规模更应重内涵


中国教育报 时晓玲








目前,第二批中职示范校申报正紧锣密鼓进行,校长们表示——


中职示范校建设重规模更重内涵


   今年起,由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启动的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正式实施,第一批立项建设的285所中职校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建设,而第二批改革发展示范校的申报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的建设究竟应当在哪些地方着力?通过示范校建设,职业学校如何获得可持续发展?这是许多中职校长关注的话题。


  重点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改革发展示范校在重点专业建设上一定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方向。”近日,在浙江省召开的第12次中职重点校创新联盟会上,第一批通过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立项建设的绍兴县职教中心校长黄伟祥,用这样的开场白表达了他在申办示范校过程中的体会。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需要,目前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往往多且杂,如何优中选优地进行重点专业建设,充分体现地方经济特色,是黄伟祥在创建示范校过程中着力关注的问题。


  绍兴县纺织业发达,布的生产和染整量都很大,但成衣水平差,服装品牌少,“恨布不成衣”的地方政府急于发展服装业。绍兴县职教中心抓住这一契机,集聚企业资本优势和学校智力优势创立服装品牌,利用行业和技术监督部门优势组建纺织品监测中心,在示范校建设中更进一步地将学校发展与地方经济急需建设项目结合起来,实现了双赢。同样作为一所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的绍兴市职教中心,在结合当地旅游特色牵头组建的旅游职教集团中,居然吸引了两所高职院校加盟。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尽管各地职业学校专业发展与地方经济的紧密度存在差异,但专业建设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是职校校长的共识。正在积极申报示范校的浙江三门职业高中,则挖掘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濒临失传的三门石窗手艺开发成独有的专业,所生产的微型石窗作为政府礼品馈赠给国内外友人,在传承地方文化的同时,也凸显了学校办学特色和对接地方经济发展的意识。


  专业资源库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改革发展示范校都有专业资源库建设任务,但雷同专业资源库的重复建设势必造成巨大浪费。如何解决?宁波市鄞州职教中心采取的是共建共享、整体推进策略。在重点校联盟会上,卢鹏程校长以学校数控专业资源库建设为例,建议借助浙江省重点职校联盟的力量,以专业为单位,实现资源共建、成果共享和共同发展。


  卢鹏程的这一倡议得到了与会校长的普遍认同。作为经济发展活跃的省份,浙江省中职学校重点专业的课改和教材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跨地区校际交流合作乃至与欠发达省份的职教合作也开展得丰富多彩。但从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增强吸引力和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贡献力来看,必须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建立职业教育的政府主导和统筹机制,包括职业教育专业标准设置和专业资源库建设中不可回避的共建共享问题。


  仅以浙江省首批11所示范校为例,每所学校都有3个以上的示范建设专业,而每个专业也都有资源库建设项目,其中就有不少雷同专业,造成了资源库的重复建设。各自为战的后果不仅加大了投入成本,也使得后期的维护更新成本增高。


  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面对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绕不过去的问题,政府和主管部门应在充分尊重职业教育规律和市场运作规律的前提下制定规则。


  在产品技术含量和研发能力上起引领作用


  中职示范校项目建设对在建学校都有中期督导验收和最终效益评估,如何出成果、见成效,真正发挥改革发展示范校的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事关项目成败,也关系每所项目学校能否顺利“过关”。因此,如何将示范校建设项目与学校日常工作结合,借助项目建设提升学校内涵与质量就成了校长们格外关注的问题。


  在温州职业中专校长陈剑锋看来,职业学校制度建设一直是个软肋,借助示范校建设,他将学校日常工作与之结合,大力推进和完善制度建设,建立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实习实训和校企深度合作制度。


  记者在各地采访中也发现,尽管第二批示范校建设中已经将在校生规模从5000人降低到4000人,但仍有不少办得相当不错的职业学校,因为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和实训场地不达标等问题在评审中受到制约,挫伤了学校办学积极性。


  不少校长反映,示范校应当更多地在产品技术含量、研发能力和对企业的贡献力上起引领作用,不能过于强调对规模和数量的考量,关键要能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出过硬的技能型人才,中职学校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应当更多放在内涵建设上。当前,职业学校最需要解决的是师资专业水平和质量问题。师资的实践经验和与企业接轨的专业水平,不是送教师去大学培训一段时间就能解决的问题,必须由政府及主管部门出面,制定有利于提升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水平的政策环境和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