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导读
藏区学生的梦想:用知识把家乡建成"香格里拉"
2011/9/2

藏区学生的梦想:用知识把家乡建成"香格里拉"


新华网 吴晓颖 叶建平








  离1号正式开学还有1天,成都市中和职业学校校园内是一片热闹的景象:返校的学生忙着报到、打扫寝室卫生。学校操场上,16岁的藏族姑娘四郎作姆正和几位伙伴顶着午后的烈日打篮球,女孩们的脸颊被晒得像红灿灿的杜鹃花,汗水浸透了身上的T恤。


  四郎作姆是甘孜州土生土长的藏族女孩,两个星期前,她从家乡海拔3000多米的稻城县桑堆乡出发,整整坐了两天汽车才赶到成都,参加学校新生入学军训。这是16年来,她第一次离开父母到异地求学,也是她第一次走出世代以农耕、放牧为生的高原,看到外面的世界。


  四郎作姆就读的中和职业学校是国家重点职业中学。“我的学习成绩不太好,今年没有考上高中,妈妈就给我报了‘9+3’。” 四郎作姆说,爸妈想让她们三姊妹多读点书,不要像他们一样一辈子过着种青稞、挖虫草靠天吃饭的日子。


  四郎作姆口中的“9+3”,对四川藏区很多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即在9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藏区孩子提供3年的免费中职教育。从2009年起,四川省每年组织1万名四川藏区未升入高中的学生到内地中职学校接受3年免费职业教育,让学生走出校门后,掌握一门实用技能。


  按照规划,参加“9+3”的藏区学生,从学费、交通、住宿、书本、伙食到被褥、毛巾等基本生活用品,一切费用由政府承担,学生不用再为“上不起学”而担忧了。


  这样的优惠政策,重新点燃了藏区学生的求学梦想。康定县新都桥镇新二村村民阿多乐呵呵地说:“过去藏族人喜欢置办些金银、水貂皮,给娃娃留些家产。而现在大家看重的是谁家娃娃考上大学、找到好工作。我们这些农牧民家庭的娃娃考大学没希望,‘9+3’正是合适他们的路。”


  带着自己的梦想和家人沉甸甸的期望,已有2万名高原儿女先后踏上了内地求学之路。四郎作姆的姐姐丁真拉姆,就是第一批赴内地读书的学生之一。


  “每年姐姐放假回家,说话时常蹦出几个时髦的新词,还会讲出很多大道理。”四郎作姆惊讶地发现,腼腆胆小的姐姐像变了一个人,凡事都有了自己的主见。


  两年来,90所中职学校的老师们见证着这些藏区孩子们的可喜变化:以前捧起书本就头疼的小伙子扎西,如今获得学校颁发的很多奖状;说话常会脸红、没弹过钢琴的泽仁志马成长为声乐专业的尖子生;过去待业在家、无所事事的降拥在学校学习理财知识后,承包了一家校园店铺,变成有生意头脑的“小老板”……


  在中和职业学校2012届汽修专业学生尼玛德吉看来,在校学习两年来最大的收获是思想上的转变,“以前遇到不顺心的事儿总是用拳头解决问题,现在就不会了,遇到事情先思考,做人要踏踏实实,做事要一步一个脚印。”


  今年4月份,尼玛德吉在学校推荐的启阳汽修公司开始了顶岗实习。拿到企业每月发的几百元补贴,尼玛德吉却舍不得花,一笔笔存到了银行卡上,“我想在成都工作几年,积累一定的经验后,回到家乡丹巴县自己开个汽车修理店。”


  丁真拉姆和扎西也到了毕业的年龄,丁真拉姆想回家乡稻城找一份做食品检验的工作。在扎西心底则一直埋藏着一个愿望,就是把风光秀美的家乡甘孜州九龙县打造成人间仙境“香格里拉”,让更多的游客领略到家乡的自然风光。“我们那里的交通条件不是很好,很多游客都不愿去。”扎西说,通过在交通运输专业的学习,想把自己在内地学校学到的先进筑路技术带回家乡。


  四川省教育厅“9+3”免费职业教育办公室负责人说,实施“9+3”教育不仅要让藏区孩子掌握谋生的一技之长,带动藏区农牧民家庭脱贫致富,更致力于为民族地区培养一批专业人才。目前,已经有一部分即将毕业的“9+3”学生和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


  刚入校的四郎作姆想成为一名导游,选择了旅游专业。她和学校同届58名“9+3”学生一起,在认真地生活、学习,借助知识的力量,他们不断地朝着各自的梦想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