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导读
四川"9+3"免费职业教育:阳光下绽放的格桑花
2012/5/21

四川"9+3"免费职业教育:阳光下绽放的格桑花


新华社 吴晓颖








    题:“9+3”免费职业教育:阳光下绽放的格桑花


    新华社记者 吴晓颖

    打开车门,下车,检查车门是否全部开启,乘客是否全部进入车厢,返回驾驶室,驶向下一站……每当肖芳走出列车,都会引来乘客啧啧赞叹。这位来自阿坝州的女孩,是全国第一位藏族女性地铁司机,也是四川省实施的“9+3”计划的首批毕业生。

    2009年,四川省自实施“9+3”计划自以来,先后有近3万名藏族学生到内地接受3年免费职业教育。如今,首批“9+3”学生已走向实习岗位、踏入社会,一朵朵来自雪域高原的格桑花在温暖的阳光下绽放,开启了新的人生旅程。

    从“置办金银”到送孩子上职校

    三年前,甘孜州丹巴县边耳村,一位中考落榜的藏族男孩尼玛德吉,面临着他一生中重要的抉择。

    尼玛德吉家并不富裕。为了给在州内读大学的哥哥凑齐每年的学费,种了一辈子地的阿爸阿妈四处借钱。尼玛德吉不愿因复读给家里增添负担,但也不想像父母一样放牧种地忙活一生。

    一家人发愁:有了退耕还林和牧民定居的好政策,吃穿都不愁了,就愁孩子没有什么文化,今后可怎么办啊。

    令尼玛德吉一家没有想到的是,一项民生新政--“9+3”免费职业教育于当年悄然在四川藏区落地。“9+3”,即在国家9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藏区孩子提供3年的免费中职教育。包吃、包住、免费读书,每月还有补助……“9+3”重新点燃了孩子的求学之梦。政策的引力与农牧民子女改变命运的希冀相交织,许多家长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康定县新都桥镇村民阿多深有感触地说,“过去藏族人喜欢置办些金银、水貂皮,给娃娃留些家产。而现在大家看重的是谁家娃娃考上大学、找到好工作。我们这些农牧民家庭的娃娃学习成绩不太好,上职校正是合适他们的路”。

  改变“用拳头解决问题”的习惯

    “文老师,你把我当你的亲儿子,用赏识的方法来教育我,让我从以前老师眼中的重点人物变成了现在每个老师都会欣赏我的人……请允许我在这里叫一声’妈妈’。”这是藏族学生杨静宇日记中的一段话。

    对包括杨静宇在内的首批赴内地就读的藏区学生来说,三年来发生了许多变化。一摞摞证书,一张张入党申请书,一份份用人合同,见证着这段如歌岁月,映射出一位位师者辛勤的背影。谈起三年来的学习、生活,最让这些孩子感动的是,许多学校的校长、老师把他们视如己出,帮助他们解决各方面困难。

    杨静宇日记里的“文妈妈”,是泸州市树风职业高级中学的一名驻校老师文莉萍。“父母离异后都不管我了,我变得很暴躁,常和同学争吵打架。”杨静宇说,遇到了文老师后,“她像母亲一样开导我,不断鼓励我,让我懂得了怎样与人相处,逐渐改变了用拳头解决问题的习惯”。

    杨静宇摸着嘴角边和同学打架留下的疤痕说,“现在遇到不顺心的事,会先冷静思考,不会再打架了”。

    切断贫困“脐带” 改变命运轨迹

    表情羞涩,眼神充满憧憬忐忑,脸上挂着两团高原红,这是许多老师最初见到藏区学生时的印象。如今,这些昔日青涩的学生已走向工作岗位,踏入社会。他们中,有的成为全国第一位藏族女性地铁司机;有的光荣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共和国军人;有的回乡创业,带动当地乡亲致富。

    杨静宇在复习功课准备考州里的公务员。尼玛德吉也成为成都一家4S店的汽车油漆工。尼玛德吉说,虽然这份工作常要加班,并不轻松,但他觉得活得踏实、有奔头,“我现在工资3000多元,能帮家里分担负担了,奶奶很替我骄傲”。

    如今,越来越多的藏区孩子放下手中的牧鞭、转经筒,背着书包走进了学校课堂,用知识改变着自己的命运轨迹。

    四川省教育厅厅长涂文涛说,实施“9+3”教育就是要切断贫困传递的"脐带",政府通过支持农村、贫困以及少数民地区教育,让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掌握谋生的一技之长,带动家庭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的日子。

    如今,“9+3”这项惠民工程已扩大到四川省内的凉山州彝族地区和秦巴山革命老区28个县。“9+3”教育,这条倾注着无数爱和期盼的金色道路,将让更多孩子带着梦想展翅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