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实践活动 > 社团之窗
商会校: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记“爱心小天使”为老服务队荣获上海市志愿服务先进集体
    作者:商会校

 “爱心小天使”为老服务队,是由我校清荷学子组建的一支学生志愿者服务队,自2016年走进浦南医院老年护理科开展为老志愿服务以来,坚持“每天有人在,一周换一批”的原则,为老服务活动从未停歇。参与志愿者累计860余人次,受惠老人累计500余人。

一件红马甲,一颗服务心,学生志愿者为老年人带去了孙辈们的孝心,为老年人送去了社会的关怀。剪指甲、推轮椅、教手指操、倒水喂药、包中药包......学生志愿者们被“爷爷”“奶奶”们亲切地称为“爱心小天使”。“志”“愿”二字,均有一颗心,服务一直在路上。

这份赤诚的志愿之心与服务之情,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可,“爱心小天使”为老服务队被评为2018-2019年度上海市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对于在为老服务队中工作的清荷学子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份来之不易的荣誉,更是一种传承志愿服务精神的责任。

志愿服务

为深入了解这个爱心集体的故事,我们学生会校刊的小记者于线上同“爱心小天使”为老服务队的学生代表1141801沈嘉璐同学进行了一次采访。她落落大方地为我们分享了自己在志愿过程中的所感所悟,感情之真挚令人动容。

Q1:作为“爱心小天使为老服务队”的学生负责人,可以说一说你们这个团队具体的志愿服务内容吗?

沈嘉璐:我们这个“爱心小天使”为老服务队是在学校的统一组织领导下,由学生志愿者来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是对接一些老人护理院和敬老院。我们常去的志愿服务地点有:瑞通护理院、颐和敬老院、月星敬老院等单位,具体志愿服务就是做一些爱心陪伴、做手工、中秋爱心送月饼、新年送祝福等活动,比如教老人做最简单的手工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陪老人聊天,有时候过节会给他们送餐送温暖。
Q2:你在这些志愿服务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沈嘉璐:在与老人交谈的过程中,他们这代人更习惯说上海话,普通话对他们来说听起来比较吃力,所以在与他们交谈过程中上海话是必不可少的。虽然我是上海人听得懂上海话,但是让我用上海话交流比较吃力,有时候不标准的上海话让老人们误解了意思。不过为了能在今后的志愿服务中与爷爷奶奶们建立更加良好的沟通,我正一直不断地学习。

Q3:你在这次志愿服务中有什么让你记忆深刻的事情吗?

沈嘉璐:记得在2019年秋天跟着团队去护理院,里面的爷爷奶奶们能自己下床走的很少很少,有些躺在床上还插着管子。他们的子女不在身边,只有护工照料。看到这些我们的心里特别不好受,特别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帮助他们。记得有次我站在一个房间的门口望向里面,只有一位奶奶坐在椅子上背对着门,其他奶奶都躺着。走进去后发现她的腰部有一根细绳把她系在了椅子上,可能是为了防止她乱跑。正当我想蹲下来和她说话时,她一把握住我的手,她的手很冷,所以我将另一只手放上去帮她取暖。那次陪她聊了很久,不过更多的是听她的叮嘱,这位奶奶可能是把我当成了她的孩子,跟我说了很多比如过马路要注意安全之类的话。走的时候,奶奶也挺舍不得的,还一直握着我的手,在我的耳边说了声“谢谢”。我这才意识到这些老人缺的不是物质上的资源,更多的是内心精神上的陪伴,这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在“爱心小天使”为老服务队中继续坚持下去的决心。

Q4:你觉得志愿服务的经历对你有什么帮助吗?

沈嘉璐:志愿服务的过程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也让我在实践中拓宽了视野,在奉献中收获了成熟,变得比以前更有耐心了。能有幸参与到这些活动当中且有所感悟,要感谢学校为我们搭建了这些实践的平台,并鼓励我们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中,让我切身体会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

将爱传递

爱心是志愿者最美的舞台,奉献是志愿者最好的诠释。

人们总是在每个需要帮助的地方,看到志愿者们奔跑的身影——不求报酬、不图鲜花、不恋掌声,仅用一颗满含热爱与执着的心,将温暖带往每一处寒凉的角落。

“爱心小天使”为老服务队,是一颗爱的种子。此次疫情期间,很多志愿者服务也有调整,但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在这个大家庭中积极奉献,默默守护,为志愿服务献上点滴之力,用青春活力带动一片真情,将爱传递,永远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