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语文更精彩
——记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教师参加市中职语文教研活动
5月29日下午,我校语文教研组武丽娜、焦艳珍、彭茂清三位教师参加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举办的市中职语文教研活动,这次教研活动由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基础部主任、市中职语文中心组成员祝纪景老师作关于读书指导的专题辅导报告,报告题目为《要读书啊——多元阅读的读与行》,探讨如何提升中职学生阅读指导的有效性。祝纪景老师的讲座分为三部分,分别是“为什么要阅读”,“阅读有梯度”,“我拿什么引导孩子读”。
一开场,祝纪景老师就用实习学生面对问题时拙于表达的事例说明“读是必须有的基本学习能力,专业成才需要它”。从她面对这两位“嘴贱”的学生,没有过多地阐述道理,而且选择在课堂上指导并多媒体播放《从水知道答案》绘本阅读,引发了这些学生自我觉醒的事例,引出“读是思考的前提,有思考才有改善”的结论。之所以要阅读,要“穿越分数穿越考试看本质”,还因为语文阅读能抚慰学生青春期的痛苦,能帮助教师突破职业倦怠的瓶颈,理解家教有问题的孩子。对于学生,祝纪景老师推荐有《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你好,小时候》、《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等;对于教师,推荐有《第56号教室的奇迹》、《教育与幸福生活》;对于家长,推荐有《家为何会伤人》、《好妈妈胜过好教师》等读物。
老师真的“撬得动学生的小宇宙吗”?祝纪景老师用三位学生被引导走上阅读之路的案例,告诉全体语文教师,其实真的可以。如何引导学生们重新体验阅读的快乐呢?祝纪景老师用亲身实践提供自己的回答:一种策略是从语文课开始,提供课内同步阅读的文章,在课外易班举行阅读。用期中期末考等任何考试的形式,均可检测学生课外是否开展阅读。第二种策略是从口语课开始,拿出20~30分钟来读来自微信、来自摘选的文章;第三种策略是从每节课10分钟的绘本阅读开始;第四个策略是将40分钟精彩片段跳读作为奖励;第五种策略则是引导学生在课外多元阅读,比如《三傻》、《死亡诗社》、《初恋那些小事》等等;第六种策略则是每个学年下半学期组织一次语文综合活动,将语文素养通过活动化为可以运用的能力。
祝纪景老师提到,不是所有的书都能适合中职阶段学生进行阅读,比如东野圭吾和郭敬明的系列书。那到底哪些书适合学生阅读呢?而老师拿什么跟智能手机争宠呢?祝纪景老师的答案是“重回经典,深度阅读;一周一本,永不间断;课堂设饵,课外读书”。因此,她推荐了经典系列书籍,如《老子》、《论语》、《古文观止》、《莎士比亚》,以及近两年她一直喜欢的《家为何会伤人》、《看见》、《中华文化的特质》、《不抱怨的世界》、《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等。
这次专题辅导报告让三位教师受益匪浅,深感不虚此行,又感慨自己“读书”太少。所有被提及的一些书目都经过祝纪景老师及其团队的精挑细选,所有的策略都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它们在三位老师面前打开了一扇阅读大门,无论对于深化教学改革,还是厚实学生的人生底蕴,都提供了大量的阅读引导策略,值得学习,值得借鉴。
语文组 彭茂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