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经归来忙分享,互通有无话成长
——王洁名师培育工作室5月份交流活动剪影
商会校
2014年5月30日下午2点,我校王洁名师培育工作室第一次例会在3号楼1楼会议室准时召开,陈强副校长、工作室主持人王洁老师以及工作室的学员们参加了本次活动。
5月份,工作室选派齐丽娜、张琦和徐路嫣三位老师参加了“教练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骨干教师高级研究班”,朱红萍和杨春平参加了“魅力课堂之多媒体课件制作研修班”。第一次例会的主要内容是5位外出教师的培训交流。
多视角体验新理念
谈及外出培训最深的印象,各位老师普遍认为对于最新的职教理念、职教技巧和方法等有了多视角的体验。
齐丽娜老师从14个方面总结了培训反思,尤其是培训第一天的王文槿老师的授课对自身理念的提升。比如:(1)新的经济背景下,基于专业知识的迁移性,在职业教育中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显而易见;(2)校企合作的国际经验只能作为参考,必须结合自身国情发掘适合我国的途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企业注重的不是在校企合作中的经济利益,而是注重话语权利。(3)对于教学目标的设立,承认“实现有差异的发展”,也就是说并不是培养完全相同水平的学生。(4)将专业教育方面的知识迁移到班主任工作中,“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要求班主任提高对自身的修养。齐老师还举例说明如何开展“批评教育”,如何在课堂上与学生“约法三章”等现场工作方面的技巧。
张琦老师钦佩授课专家的“牛气”,尤其提到张学政教授的睿智,语言幽默,将近70高龄的他热情授课的风采着实令年轻人佩服。而张教授的治学严谨、学术规范等品质也让后生们深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结合目前我校金融专业与中国人民银行合作的金融实验班的实际情况来看,张老师主张专业基础知识必须扎实,学习迁移能力要加强,尤其是学生批判性的能力和基于数据的决策能力是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尝试的。当谈及我国国情限制“双元制”的适用,谈到我国的“人才观”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时,王洁老师补充说:在后工业时代,岗位的频繁变化将是大势所趋,而5年前,上海市就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应当培养能适应工作岗位变化的新时期的人才。
徐璐嫣老师是一位谦虚好学的老师,她一直说自己是一块“海绵”,需要吸收各种知识,她觉得此次外出培训“不虚此行”。“能力本位教育”这一理念让她记忆犹新,在系统学习该理念后,徐老师认为我们大力提倡能力本位教育,打实基础职业技能教育,增强学生常规动手能力、常规认知能力、非常规分析能力、非常规交流能力,培养学生今后的迁移能力。除此之外,体验式教学、发觉学生的特长等视角也给了徐老师很多深思。
信息化技术现学现用
从魏民教授听到“教学设计师”这个岗位后,杨春平老师查找相关资料,并结合当前学校的在微课、网络课程制作中的需要交流了个人的看法: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的教学开发部开始研究教学开发实践设计师。发展到今天,教学设计师承担了组织教学内容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角色。美国的实践也让我们明白,与当代信息技术环境相适应的教学设计成为一项专业化的技能,一名专业教师难以成为驾驭该技能的高手,专业教师一方面发掘自身的潜能,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借力,而学校层面也应成立技术团队支持。在微课、精品课、网络课的拍摄中,因此在脚本创作环节,信息技术指导教师、制作公司提前介入则是很有必要的。
信息化培训分为两天,第一天魏民教授从教学内容和信息化技术的建构方面展开,文档类、图形图像类以及视频类信息化课件制作中要注意的问题,魏教授从一名评委的角度带大家一起分析了2013年微课制作一等奖的作品,并给大家很多的建议和意见。杨春平老师也将培训中学到的许多信息化技术用到了本次交流材料的ppt制作中,配合《在路上》的音乐自动播放培训的内容、反思、花絮等。
鉴于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都是90后,了解90后学生的风格,制作出更符合90后需要的信息化素材对于实现教学效果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王洁老师将90后制作的ppt带到现场与大家分享,大胆的色彩、个性化字体、时髦语言等诸多特色让各位老师与90后学生再一次零距离接触,从而为改进和提高信息化技术奠定良好的基础。
领导寄语展望明天
工作室自成立以来有1个月左右的时间,虽然平时大家忙于教学、班主任工作、示范校建设等诸多事情而无法聚首,但微信群的建立和活跃极大调动了彼此交流的激情。9名成员分别来自财会、商金、基础、外语、信艺和体育等不同教学部,但短短1个月的时间,稳固的团队渐渐形成。
在各成员汇报完毕后,有的老师也因为校内事务没能实地聆听培训而感到惋惜;有的老师不放过“补课”机会,向参加培训的老师要求拷贝培训资料。在随后的讨论和交流,各位老师也将近期教学、学生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交流学习。
第一次交流活动一直持续到下午4点30分,陈强副校长为各位老师的成长感到非常高兴,同时,他也建议工作室可以通过集体汇报展示的方式展示成果。
王洁名师培育工作室作为促进学校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展示教学实践和研究成果、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重要基地之一,9名老师也将在工作室的运行过程中寻求多渠道的成长机遇,为我校的振兴和发展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