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实践活动 > 职业体验
大众工业:与中职教育者共勉的心灵鸡汤
2014/7/12
与中职教育者共勉的心灵鸡汤

——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语文组培训系列报道之五

      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2013学年第二学期的暑期教师培训已经进入第五天了,6月27日早上9:00时,全体语文组教师在组长陈小红老师的带领下,观摩了一部经典的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原名:Les Choristes)。此篇由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曾获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歌曲(提名)。

电影讲述了通过音乐得到心灵救赎的故事。一所名叫池塘畔底的男子寄宿学校,学生都是有各种各样缺失的问题学生。校长用专制、残暴、高压的手段管理他们,他们经常被殴打、关禁闭、劳动改造。这天,来了一位失意却才华横溢的音乐家马修担任学监,故事就从这儿开始,马修对学校残忍的“行动—反应”制度深恶痛绝,体会到这里学生是多么需要关爱,他开始用音乐感悟他们,为他们作曲,教他们唱歌,渐渐地孩子们感受到了马修的仁爱宽厚,重新迎来心灵的“春天”。

      作为教育工作者,语文组的全体老师被片中触及心灵最深处的真挚细腻的情感、阳光般温暖的人性光辉和人文关怀所感染;被马修独特的教学方式和发自内心的善良打动;被孩子们对爱的渴望所震撼。

      音乐是贯穿影片的灵魂。许多哲学家和音乐大师对音乐的功能作用都做出了高度评价:或曰 “浸润心灵”;或曰“净化灵魂”;或曰“改进德行”。音乐理论家青主认为:音乐是“灵魂的语言”。音乐是心灵的表现,是主观的创造,并具有改善人类心灵的功能。《放牛班的春天》就是突出音乐在教育中作用,马修老师组建合唱团,为他们作曲,通过唱歌来引导学生们走出精神和心灵失去尊严和自由的“沼泽”。 一个个跳跃的音符,一行行温暖的字迹,如汩汩清泉滋养着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在这个严酷、冷漠寄宿制学校中,看到了黑暗中的希望之光,感受到了单调生命深处的热忱,慢慢地他们的个性被潜移默化了。

      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是一所倡导教育理念多元化现代中职学校。众多的课程设置中,音乐仅仅是其中的一门。还有语文、英语、体育、德育、艺术、心理、各类社团等学科,相信各门学科开设的价值应是同等的,每一门学科都是一种教育手段和方式。《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是以音乐开启问题学生封闭心灵,相信任何一门学科都可能成为开启学生心灵之锁的密钥,任何一门学科都可能为学生打开一扇视野敞亮的窗户。因此,在我们的中职教育教学中,更应该看到:中职学生也都有自己的优点,关键要看怎么去挖掘,怎么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优点、天赋、潜能,孩子才能重新确立自信,很好地成长起来。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每一门学科教师都可以成为伯乐,用爱心、耐心去找寻学生身上的每个闪光点,通过自身精彩的学科教学,使学生获得愉悦、高雅、有尊严的教育,从而赢得学生衷心喜欢,影响学生学科以外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

      《放牛班的春天》虽然没有华丽的服饰和背景,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却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不同于一般的运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剧电影,或极尽夸张搞怪的爆笑喜剧,是一部能拨动人内心阳光的情感电影,更是所有教学工作者的“心灵鸡汤”。同时,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也有了平凡的愿望:能否像马修老师一样成为学生人生引导者或者是一个伯乐;尽自己所能为学生干点事情;喜欢文学,用文学来教化那些心灵干涸的学生们……

语文组   印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