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方式思维 寻一个方向前进
——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语文组培训系列报道之十一
暑期校本培训第二阶段的语文组培训如火如荼地进行着,2014年6月29日第7天上午的内容安排是组长陈小红主持的“百变”教学法实践分享和“有效课”论坛交流。
思维导图——换一种思维方式
陈小红老师有外赴德国参加培训学习的经历,领略了异域范式多样的教学。这次的分享,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柏林学习的纪录片观看、学习资料分享、教学辅助工具的学习等。陈老师重点对“思维导图”软件应用予以推荐与介绍,而且介绍的方法别出心裁,吸引力十足。
思维导图是一种发散式的、条理化、具体化的思维方法。“思维导图软件”是则一种体现思维导图的应用型软件,可以随时开展头脑风暴,将思路图形化、结构化,达到帮助快速厘清思目的的软件。她先以对这种思维方式的体验式理解为导入,然后才深入到“思维导图软件”的具体使用。
以“春节”为思考中心,陈小红老师组织组员头脑风暴,将能想到的所有事物进行关联,逐级向外发散,最后呈现在黑板上的就是一个放射性立体结构图。有了初步认识后,陈布置体验式学习任务——以“暑假”为核心,以思维导图为方式,安排假期生活。很快,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一张张个性化的“蜘蛛网”图便已“新鲜出炉”。各人简短地对自己颇为得意的“蜘蛛网图”予以分享。在快乐体验和分享中,大家直接地感受了思维导图的思维价值。随后在“思维导图”软件应用的演示中,陈老师以自己“友善之歌”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的制作经历为载体,向大家详细介绍思维导图软件的具体操作、成效演示,老师们饶有兴趣地详细追问很多操作细节。
老师们听完后感慨到:“思维导图”也这样精彩!既能像PPT一样的拥有多样素材,可以做得很漂亮,又能大容量的信息简单地图形呈现,而且快捷有效。有的老师提出,在语文组的QQ群共享该软件,自己课后要好好学习。
主题论坛——找寻有效课堂的方向
怎样的课堂是有效课堂?在陈小红老师主持的语文组“有效课”论坛中,语文老师先各自准备观点,随后激情发言,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没有任何预设,虽然老师们的表述各异,但不约而同的是,所有老师对“有效课堂”的落脚点均在“学生”,包括学生的互动参与、学生课堂外的持续兴趣等等。
如,徐秋芳老师认为是“能以学生的认知为起点,备好课”、“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积极思维”,“学生能从语文课堂上,喜欢阅读,记日记,欣赏语文的艺术性、德育性、工具性、哲理性”课堂。朱晓烨老师说,有效课堂“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学生乐意课余找资料”。唐静老师认为,“师生互动精彩”、“多媒体展示精彩”、“教师语言精彩”是有效课堂。印如玉老师说,“学生能懂得60%的教学重点”、“师生和谐互动”、“结束提问后,学生能提出质疑”、“学生有兴趣在课外拓展阅读,教学可持续”。有效课堂是“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喜欢上语文课、学生能够得到知识(不仅是语文知识)、学生愿意积极完成语文老师布置的作业”,邵萍老师认为到。焦艳珍老师认为,“对学生当前的状态有所提高”、“可操作性”、“能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有的老师非常注重教学能引起学生的思维这一表征。唐慧芬老师认为,有效课堂就是学生“有兴趣”、“能互动”之余,认为学生还要“能质疑”,这一点上,印如玉、彭茂清老师也持有同样观点。
吴迎红、陈小红老师共同认为,有效课堂是“有所得”、“有所悟”,继而对课程能有学习主动性,而“有所得”包括学生的“得”与教师的“得”,这种“教学相长”的有效课堂观点也令人耳目一新。陈小红老师的新观点还包括:有效课堂上最重要的是“学生很快乐”,也引发老师们的认同与思考。
课后,语文老师们还在热烈地交流着。论坛交流,既是思考的整理,也是智慧的分享。埋头教学之余,抬头反思自己的教学,思考有效课堂课堂的方向,相互学习借鉴,这不就是实现了教师培训的初衷吗?
语文组 彭茂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