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实践活动 > 职业体验
聋青技校:让格桑花绽放于聋青技校园
2014/7/4
让格桑花绽放于聋青技校园

——上海内地西藏聋生教育培养侧记

郁丽倩

 

      在青藏高原,盛开着一种外表看似柔弱、生命力却极其顽强的花,它喜爱高原的阳光,也耐得住雪域的风寒,它美丽而不娇艳,柔弱却不失挺拔,它就是寄托了藏族同胞期盼幸福吉祥等美好情感的格桑花。

      为了援助西藏特殊教育,自2010年9月起,受西藏和上海两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委托,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以下简称聋青技校)自2010年开始每年接受5名左右的西藏聋哑初中毕业生来校求学。至今学校已接收了四批共20名西藏聋生——他们分别来自西藏自治区的江孜县、曲水县等地区,其中城镇户口5人,农村户口15人,男生7人,女生13人,年龄从16岁到23岁不等。

      四年来,这些来自雪域高原的聋生,在党和政府的关爱下,在老师们的精心培育下,犹如一朵朵美丽的格桑花,正在聋青技校园里茁壮成长、灿烂绽放!

 

散插安置,分层施教

 

      花儿的绽放离不开滋养的土壤,更离不开园丁辛勤的浇灌。聋青技校是国内第一所对聋人实施正规、系统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近年来,学校从适应聋生的身心特点与社会需求出发开设了工艺美术、点心烹饪、计算机及应用、美术设计等专业。由于学生是按所学专业来分班,因此,当首批西藏聋生来校就读时,学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对他们进行教育安置?是集中安置还是散插安置?集中安置方便教育与管理,但不便于西藏聋生自主选择学习自己喜好的专业;散插安置对学校和教师来说增加教育与管理的难度,但可满足每个西藏聋生学习不同专业的需求,便于因材施教。对此,学校领导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做出了散插安置的决定,即由西藏聋生从自己的爱好出发,自主选择专业,分散到各个专业的不同班级,与上海聋生同吃、同住、同学习、同生活。

      雪域高原的生活环境造就了西藏聋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相对较强,但他们的文化基础相比同龄上海聋生而言整体较弱,而且同一年级西藏聋生之间的文化基础差异也很悬殊。对此,学校本着让每一个西藏聋生都上好学的理念,从他们的实际状况出发,对他们的语文、数学等文化基础课实行动态分层走班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西藏聋生学习的要求。对于手语能力弱、识汉字较少的个别西藏聋生,学校还专门组织教师对其实施个别化教育。

 

规范管理,贴心关爱

 

      民族教育无小事,特殊的民族教育更是如此。虽然聋青技校每年接收的西藏聋生人数不多,但这些学生除了每年暑假回一次西藏探亲外,平时(包括双休日与节假日)都是以聋青技校为家,吃住在学校。如何合理安排好他们的在校学习与生活,学校在派干部与教工赴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常州聋校、上海市共康中学和上海市行政管理学校学习取经的基础上,多次组织相关任课教师与班主任以及中层干部就西藏聋生的饮食、生活费管理、外出购物、双休日活动、节假日安排等进行专题研讨,制定了《西藏学生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注意事项》、《西藏学生双休日活动安排》等规定,实行人性化但又规范的管理。

      这也就是说,在规范管理的同时,学校必须对西藏聋生予以贴心的关爱。以饮食为例,从周一到周五,他们与上海聋生一起吃同样的伙食;双休日,食堂则单独为他们烹制西藏口味的菜肴。每逢藏历新年,食堂工作人员会专门采购与烹制过年的食品,让他们在聋青技校同样也能充分体验与感受藏历新年的年味。每逢节假日,学校教师会主动放弃休息,组织西藏聋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上海博物馆、上海城市规划馆、上海美术馆、老城隍庙、外滩、共青森林公园、上海科技馆、上海植物园、上海野生动物园、上海世博园区等处,都留下了他们游览和探寻的足迹。

      对于生病的西藏聋生,学校还会给以特别的关爱。阿吉身患眼疾,右眼视力渐进式下降,几近失明,急需开刀治疗。对此,学校想方设法联系上海五官科医院的眼科专家医生为其治疗。在其住院期间,家人不在身边,交流又不方便,于是学校每天安排一位会手语的教工前去陪护。出院后,食堂工作人员为她送上可口的营养餐,使她的眼疾得到了及时的治疗与康复。

 

针对差异,按需帮扶

 

      来沪就读的西藏族聋生大都纯朴可爱、热情好学。他们进校时就已对未来的生涯发展进行了规划:有的打算毕业后考大学继续深造,有的则打算毕业后直接就业。要想毕业时与上海聋生一样顺利考上大学,对于文化基础薄弱、美术专业零基础的西藏聋生而言,无疑是一大挑战。为了帮他们实现上大学的梦,自高一年级起,班主任老师就已组织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与西藏聋生一对一结对,辅导西藏聋生的功课,使他们能跟上学校的教学进度;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等学科的教师则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在双休日轮流来校辅导西藏聋生的功课;从聋青技校毕业已考入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大学生们也常用业余时间来校指导他们的学习。对毕业后拟直接就业、想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或多学几门技艺的西藏聋生,学校计算机等学科的专业老师就利用双休日的时间专门来校为他们“开小灶”,或者利用寒假时间带他们到社会上对口的单位去拜师学艺。

      针对西藏聋生远离家乡父母,难免产生孤独感的情况,校内党员教师主动与西藏聋生结对,经常关心他们在校的生活,天冷的时候给他们送去御寒的冬衣,平日里带些水果、牛奶给他们补充营养,课余时间教他们学上海手语等,使他们能较快地适应上海的生活,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此外,市教委的领导等社会各界人士也纷纷向西藏聋生伸出关爱之手,来校看望交谈,赠送学习用品,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使这些西藏聋生在聋青技校里得以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校园学艺,培养特长

 

      聋青技校是一所注重培养聋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校。除了日常的教学,学校还非常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和文体活动的开展,做到每月有活动主题,如每年3月份的安全节能教育、4月份的法制教育、5月份的人文节、6月份的技能展示、9月份的民族精神教育、10月份的读书节、11月份的体育节、12月份的艺术节等都开展得红红火火。此外,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学校还成立了篮球队、艺术团、小记者团、口语朗诵小组、心理心语社团等学生社团,开设了摄影、竹刻、编织、饰品制作、唐卡绘制、软陶制作、电脑维修、网页设计、电脑插画、黄杨木雕等课外兴趣课,供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选修。

      这些社团活动的开展与兴趣选修课的开设有力地促进了西藏聋生个性特长的发展。首批来校就读的西藏聋生索朗次仁、旦增晋美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软陶制作不到一年,便在2011年6月天津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展洽会上当场制作与销售软陶工艺品,场面异常火爆,供不应求,受到在现场观摩的教育部鲁昕副部长的赞赏。他们制作的软陶工艺品《龙盘》在展洽会上荣获一等奖。在拉萨市四星级的格兰丹东酒店实习的过程中,爱好黄杨木雕与食品雕刻的索朗次仁因雕刻技能出众,身份立变——从“学徒工”升为“师傅”,负责传授酒店员工食品雕刻的技艺,他的实习津贴也比普通实习生翻了一倍。

 

      弹指一挥间,四年过去了。四年来,这些来自雪域高原的“格桑花”在聋青技全校教工的辛勤栽培与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爱下,正绽放出艳丽的色彩。在聋青技校每年一度的明星学生评选活动中,不少西藏聋生先后分别被评为“文明礼仪之星”、“勤奋好学之星”、“心灵手巧之星”、“拾金不昧之星”、“自强不息之星”等。如今,5名首批来校就读的西藏聋生就要毕业了。经过四年的学习,他们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而且收获颇丰。进校时连正确削素描铅笔都不会的阿吉、旺丹措姆2位同学顺利考上了艺术设计专业,圆了大学梦;卓玛、旦增晋美2位同学都已在西藏找到了工作单位;而被格兰丹东酒店聘为“师傅”的索朗次仁同学经深思熟虑,毅然放弃求职机会,决定发挥自己的艺术特长,在西藏创办艺术品公司,专门从事唐卡绘制与软陶工艺品制作及其销售工作,以弘扬西藏的文化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