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与德国BBZ培训中心与德国巴斯夫大中华公司洽谈定向人才培养
石化工业
9月24日,德国BBZ职业培训中心总经理Ines Kraemer女士、资深培训专家Steffen Kramer、化工技术培训主任Bernd Wischeropp一行3人,德国巴斯夫集团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地区人力资源负责人Lars Reichmann先生带领着他的5人工作团队,一起来到我校洽谈合作事宜。校长苏勇、副校长黄汉军、化工科科长沈晨阳以及相关项目合作成员一起参加了会谈,协商中德共建国际化的专业标准,校企双方双主体合作开展定向人才培养。
强强联手,打造职业教育发展高地
在上午的会谈中,巴斯夫集团全球副总裁Lars Reichmann先生表示,尽管巴斯夫(BASF)作为一家德国的化学公司,也是全球最大的化工企业之一,去年全球销售额700多亿欧元,拥有约112000名员工;然而乘着中国经济大发展的东风,特别是由于在上海生产基地不断扩大产能,公司急需大量具备必要技能的一线操作工人,而经过慎重地对比考察,十分荣幸地能和我校结成伙伴,为其提供生产与管理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BBZ总经理Ines Kraemer女士在发言中指出,德国BBZ职业培训中心是德国东北部著名的“双元制”化工职业培训中心,也是长期为巴斯夫德国公司提供人力资源与培训的战略伙伴。而经过与与我校多年的合作与交流,双方已经拥有了相当高度的互信;此次为继续服务于BSF中国分公司,开展人才定向培养,而与我校联手专门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化标准的专业,培养公司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作为以化工与机电为龙头的职业院校,学校长期以来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并不断形成“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Bayer、赛科、赢创、上海石化股份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合办学,学生就业面广、就业率高,社会影响较大。此次强强联手,势必进一步推进学校的校企合作深度。对于学校发展而言,不但有利于借鉴国外先进的职教经验,巩固发展学校的示范校建设,使我校人才培养与国际先进的职教同步;而且,有利于瞄准上海市与金山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需要,针对性很强地培养与之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同时也将促进我校按照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要求,推进职业教育向国际化方向发展,探索上海职业教育中外合作的新模式。
中西合璧 丰富校企联合培养内涵
在下午的研讨会上,中德校企双方围绕《化学工艺》专业教学实施方案,深入分析了核心主干课程的内涵与实施方略。参与讨论的人员包括德方BBZ职业培训中心Ines Kraemer总经理、Steffen Kramer专家、与化工技术培训Bernd Wischeropp主任;中方参与人员包括化工科科长沈晨阳以及章红、严小丽、杨玲莉、廖志军等10名该专业建设的核心团队成员。
作为由中德双方共同打造的具备国际水准的人才培养模式,《化学工艺》专业自伊始就秉承严格的标准。在课程设置上,严格以德国IHK同类专业与职业的教学计划为纲,同时充分考虑中西方不同国情下教学理念、课程建设、实训操作、就业途径乃至社会文化中的差异,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开展专业构建活动。在学时安排上,遵循实习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双主体的观念,组织实训与课堂学习的内容与学时分配,保证学生能够更多地锻炼职业素质与技能。在时间安排上,采用实训、理论交替进行,统筹学生技术技能与通用素质的培养,着力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在知识组织结构上,打破原有学科体系,将该专业对应职业的核心技能和素质培养所需“学习点”按照循序渐进的综合学习过程进行重新组合,虽然形式上还有课程之分,但每个课程按照该职业培养过程进行内容组织,所涉及的学科更为广泛,更利于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的养成。
本次中德双方联合共建专业与课程标准,是我校与德方BBZ职业培训中心多年合作的又一个成果。实际上早在四年前,学校签署《中德多方在自然科技领域职业培训方面的合作协议书》后,已经开启职业学校之间、职业学校与行业协会、雇主联合会之间的国际合作。2012年,中德开始合作共建含有8门核心课程的《化学工艺》专业实施方案。2013年6月8日,学校还专程派出教学团队赴德进行为期一个月课程具体实施及教学方法的交流和培训。相信未来在中德双方的共同参与与支持下,依靠中德双方丰富的职业教育经验与资源,该项目一定会为我校培养具有国际水准的化工操作人才奠定下坚实的基础,并创建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背景下人才校企联合培养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