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实践活动 > 职业体验
石化工业: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2014/12/11

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记石化工业学校王琳老师的一堂公开课


石化工业


    2014年12月2日中午12:30,基础科语文组王琳老师在A区112教室140应用化工班开设了一节文言文公开课《鸿门宴》,语文组十几位教师到场观摩了此课。


    一开始,王老师先请学生简要复习了司马迁及《史记》这一重要文学常识,由此导入对课文内容的深入学习。作为《史记》中的经典篇目,面对一场暗藏玄机的政治斗争,《鸿门宴》有很多可讲的内容,本节课王琳老师主要选取了人物的形象特征这一重点进行分析。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王老师事先准备了8张文中人物的卡片,要求各组代表上台抽取人物卡,并根据所抽取的人物,结合文本中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在小组讨论后归纳出人物形象特征,再由该组代表发言。看着老师手中的8张人物卡片,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组长们争先恐后地跑上台抽签,抽到后就组织组内成员开展起了讨论,整个课堂也随之热闹起来。王老师也不忘穿梭其中指点一二。五分钟的热烈讨论之后,各组代表也已成竹在胸。最后,王老师和大家一起分析了以项羽、刘邦为首的两大对峙阵营中共八个人物的性格特征。结合学生的归纳和代表的发言,王老师在肯定和鼓励之后加以适当补充,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就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整个人物分析过程进展顺利,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师能够随时注意捕捉时机,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在讲到“范增说目项王”中“目”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使眼色”时,她就请同学演示一下“使眼色”这个动作;在讲到“翼蔽沛公”中“翼”是名词作状语“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时,她也同样请学生演示这个动作……这些看似随兴的举动,其实是很好的创新之举,尤其在平时略显枯燥的文言文课堂上使用,在欢声笑语中,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距离,可谓一举数得,不失为本堂课的亮点。


    不知从何时起,文言文成为了“枯燥无聊”的代名词,不仅学生不愿上,教师也缺乏成就感。如何改善文言文的课堂,如何攻克这个难关,是摆在每位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艰难课题。王琳老师的这堂文言文公开课,是一次很好的尝试与创新,其成功之处就在于能够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兴趣,随时随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动”了,课堂也就“活”了,此自然之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