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实践活动 > 职业体验
西南工程:沪滇一家亲 共饮一江水  
2012/9/6
沪滇一家亲 共饮一江水 

——以实际行动书写支教新篇章

西南工程学校 佘瑞龙

启程——一朵红花的激励

     2012年8月28日上午,是我们上海市第十二批赴滇支教教师出发的日子。天空飘起细雨,却给整装待发的支教老师凭添了几分异样的热情。早上7:40,闵行区的五位支滇教师在教育局的统一安排下,早早驱车赶往上海师范大学支教集中点。区教育局人保科的赵振新科长、组织科的马秀明科长和成庆霞老师带领支教教师家属,奔赴机场帮忙办理行李托运及登机手续。10:30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及市教委薛明扬、李俊修等领导在虹桥机场贵宾厅为教育系统选派的第12批赴云南支教的全体教师送行。简短的欢送会上,市教委主任薛明扬对支教教师说:为支持云南省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帮助云南省贫困地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根据沪滇两地教育部门共同确定的教育对口帮扶项目协议,2012年上海继续选派教师赴云南省支教。今年选派的95名支教教师中,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学科教师占61%,副校长以上职务人员占8%。此外,女教师占17%;中共党员占46%,共青团员占9%,民主党派2%;本科学历占97%;具有中高职务人员占70%,其中中学高级教师占13%;平均年龄41岁,平均教龄17年;在派出学校担任一定行政职务的占38%。总体上看,今年选派的教师在政治面貌、教育教学水平、学历等综合素质方面较好。欢送会上,领导们先为部分支教教师代表戴上红花。之后,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作了重要讲话。沈副市长首先对戴着红花即将踏上征程的赴滇支教教师表示了崇高敬意,然后对支教教师提出殷切希望和要求。他说第一希望同志们潜心教学,把好的教学理念、方法带到云南;第二希望大家主动向当地老师、学生学习,主动融入当地生活,尊重当地生活习惯;第三希望大家保重身体,注意安全,我们期待一年后大家的凯旋归来。最后,市领导与第十二批赴滇支教教师合影留念后,在市领导的欢送下,我们11:30登上东航班机,开始了我们彩云之巅之行。

到达——一条哈达的深情

     我们闵行区本次赴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第三中学支教的老师分别是尹群(交大二附中)、佘瑞龙(西南工程学校)、夏建军(闵行中学)、李艳秋(金汇实验中学)、李全忠(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五位教师。一番惜别,我们闵行的5位老师告别了领导、同事、家人,登上了东航的班机。带着美好的憧憬,带着满腔的热情,带着从心底透射出的那份执着,带着家乡领导紧握双手送行时的殷殷嘱托,带着亲人离别时的反复叮咛,大约3个小时之后我们到了昆明。当晚六点,云南省人民政府在我们入住的酒店举行了欢迎晚宴。省教育厅何金平厅长代表云南省政府对上海赴滇支教工作表达了真诚的感谢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而第十二批上海支教老师的代表也表示了继续高质量做好支教工作、让上海人民放心、让云南人民满意的决心。

     8月29日凌晨4:00,赴迪庆州的支教小组在市教委、闵行教育局、嘉定教育局等领导的护送下奔向昆明机场飞赴香格里拉支教点。当我们一行人9:20抵达香格里拉机场时,迪庆州教育局副局长施云飞、香格里拉县教育局和香格里拉第二、第三中学的校长已在机场等候多时了。他们热情地给支教老师们献上洁白的哈达!献“哈达”是香格里拉藏族人民最神圣的一种礼节。一般在这里,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施局长语重心长的解释说:当地领导献“哈达”表达了他们对上海支教老师欢迎、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香格里拉,一个神秘的地方,这里处处是景,白云飘浮,吃着青稞饭,喝着青稞酒,出入于云雾之间……似乎这里的人们生活在仙境中一般。听香格里拉第三中学的熊校长讲这里是横断山脉腹地,是滇、川、藏三省区交汇处。云南省西北部,邻接四川省。“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是世人寻觅已久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

适应——一碗夹生的米饭

     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支教就从这新鲜和陌生中开始。虽然这里风景很美,可是香格里拉地处高原,海拔3300多米,所以新鲜与好奇之后就是难以言表的高原反应。我们五位老师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头疼、头晕、眼花、耳鸣、全身乏力,特别是爬楼会气喘如牛,有的老师甚至出现行走困难、难以入睡等症状,还有部分教师面色及口唇发紫或面部水肿等。令我们5位支教老师最刻骨的是我们的第一顿晚餐,大家兴高采烈的各显神通,做了一顿看起来还颇为丰盛的晚餐,由于对高原缺氧,牦牛肉嚼不动,米饭也是半生不熟的……

     但是不管如何我们知道自己肩负着闵行人民与香格里拉人民的双重希望与责任,我们有信心克服身体上的不适,坚决完成闵行人民的嘱托,完成我们对香格里拉第三中学师生的的承诺。

     据香格里拉第三中学熊校长的介绍,我们支教的香格里拉第三中学是通过教育综合改革后,2010年9月份刚刚成立的一所全日制初级寄宿中学,位于香格里拉县城金沙路30号,学生和教职工是由原香格里县域内七所初级中学的学生和教职工融合而成。目前在校学生1763人,有汉、藏、纳西、傈僳等十五个少数民族之多,有38个教学班;教职工181人,其中专任教师111人。熊校长讲学校学生基本上来自于偏远农村,老师大部分也来乡村学校。老师们的教育教学水平比较低,还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时代。更不用讲老师们的信息化水平了。

暖心——温馨的陪伴、殷殷的嘱托

     因为这次支教是在高海拔地区,而且是闵行区新开发的支教点,区教育局领导十分重视,特派人保科赵振新科长、组织科马秀明科长送行,两位科长不仅一路陪伴、关心、鼓励,还亲自带我们到三中熟悉环境,看到香格里拉三中还正处在建设之中,虽然校舍外表雄伟,可是学生的操场堆满了建材,教师们就餐的地方还是芳草凄凄,住处也是狼藉一片,得知三中暂时没有能力为支教教师提供住处,为了不给香格里拉第三中学增加负担,领导表示我们自己解决住处问题。8月29日下午,赵振新科长、马秀明科长顾不上自身的高原反应,通过迪庆州教育局施云飞副局长的协调帮助,终于在下午15:30为支教教师租好了房子。8月30日是我们五位支教教师搬进新家的日子,赵科长、马科长陪同上海市教育局领导、迪庆州施云飞副局长一起前来探望,看到我们不仅每人一个房间,而且基本的生活设施齐全,香格里拉三中的领导也为我们送来了崭新的被褥与桌椅,赵科长与马科长放心的笑了,同时也嘱托我们一定要服从香格里拉三中的安排,不仅要把上海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水平无私的奉献出来,也一定要把香格里拉第三中学教师的精神带回去。温馨的陪伴,殷殷的嘱托,领导要回上海了,我们五位教师心中不仅是依依的惜别之情,更是孕育着一种庄严地使命感,我们一定会不负所望、加倍努力的!

     搬家的喜悦取代不了高原反应,更不能解决一日三餐,我们租住的是灶台、餐具和餐桌全部配置一新。老师的房间安放了彩电、热水器、洗衣机、电话等家用电器,新床、新褥子和新书桌全部摆放到位,庭院和巷道也清扫了一遍,生活区还单独安装了大门。整个支教教师住宿区焕然一新,温暖如家。5名支教教师初次踏入四合院和房间,称赞之声不绝于耳,连呼“没想到,领导们竟然不到半天就解决了支教教师的后顾之忧”。

     如果说支教老师是用大爱情系西南教育,那么为他们服务的上海各区县的教育团队就是在用行动、用责任谱写着教育的忠诚。把对口支教、奉献云南教育作为“主战场”,以全心全意服务好支教教师为使命。我们闵行的教育团队用的是实际行动书写了激情豪迈的支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