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导读
王成荣院长访谈:校企行研"抱团"形成集聚效应
2013/1/10

                王成荣院长访谈:校企行研"抱团"形成集聚效应


                                     中国教育报  钟伟










  校企行研“抱团”形成集聚效应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院长王成荣谈商贸职教集团的建立   


  王府井商业研究中心签约、菜百商学院签约、共享物流实训基地签约、通州区旅游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签约……2012年岁末,由57家企业、行业协会、学校、科研机构等组成的北京商贸职业教育集团在京成立,一系列合作标志着该集团顺利“启航”。


  由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牵头成立的北京商贸职教集团,是在平等自愿、属性不变、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原则指导下,联合行业内的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行业领军企业、行业协会、技能鉴定机构、科研院所等组成办学联合体,共同探索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共同受益,职前教育、职后教育相衔接,产学研有效互动,产业链、教育链有机融合的集团化办学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


  做大做强并共享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是组建职教集团的重要目的,也是职教集团成员参与职教集团的主要动力,更是集团成员最重要的利益纽带。如何树立“大职教”理念,打破部门、区域界限,将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在整合中创新创优,发挥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商贸职教集团理事长、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院长王成荣教授。


  王成荣表示,集团将在互惠互利基础上,建立行业指导、产教对接、校企合作机制,把成员单位紧密连接到一起,形成优势互补、资源集聚优势,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成为支持首都国际商贸中心发展战略的商贸服务类职业人才“蓄水池”和产学研合作交流中心。


  放大成员各自优势确保“百花齐放”


  “依靠情感纽带、事业纽带、共享利益纽带紧密联系起来的北京商贸职教集团,将通过集团成员之间同舟共济、互动共享的运行机制,实现商贸职业教育信息、人力资源、教育设施和实习实训基地等资源的共享与互补,成为商贸职教资源的共享平台和合作育人、协同创新的基地。”王成荣认为,集团成员都各具特色,在各自领域都有其独特的优势。“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只有保持自己的特色,打造自己的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我们将努力打造集团共同的文化,形成集团特有的品牌优势。”


  据王成荣介绍,集团将从3个层面着力,打造商贸职教集团品牌优势。一是通过集团化放大牵头学院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产学研等方面的优势,使优势更强;二是整合相关资源,通过各种项目发挥各成员的优势;三是通过整合、叠加、融通等形式形成一些新的项目,协同创新,形成整体优势,比如在专业开发上不断适应产业升级、产业优化的需要等。


  集团成立大会上挂牌的菜百商学院,就是为了推动校企双方共同发展,建设中国黄金珠宝行业人才培养、战略品牌营销、设计研发、社会服务的第一品牌。王成荣表示:“职教集团是百花园,不能一枝独秀、让成员淹没在里面,应该是百花齐放,放大每个成员的优势,形成集团的品牌、特色,这样职教集团才会有活力、有生命力。”


  “岗位身份互换”打造“双师型”师资


  “企业一线的培训教师在教育规律、教学技术方面需要培训进修,而学校的专业教师需要企业实践机会和对行业发展最新信息的掌握。”据王成荣介绍,在北京商贸职教集团这个平台上,企业和学校之间将实现教育信息、人力资源、教育设施和实习实训基地等资源的共享与互补,共同探索和实施校企互动、岗位互换的“双百计划”,即学校选派100名优秀专业教师从学科和专业优势出发,深入企业顶岗实践;企业选派100名业务骨干到学校任教,实行阶段性岗位身份互换。


  “好的高职教师应该是行业专家,具有行业根底、行业气质和专业能力。”王成荣认为,衡量一名高职教师是不是行业专家,就看他在行业里有没有发言权,有没有咨询服务能力,即能否为企业出谋划策、解决实际问题,能不能在应用型科研、技能性教学方面取得成果,进而得到社会同行认可和学生爱戴。


  对于怎样才能成为一名行业专家,王成荣给出的唯一答案是必须与行业企业打成一片。“深入企业是高职院校教师成长的必由路径。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在变,教师不深入企业就不了解企业的状况、需求和运行规律,就不能掌握企业各种岗位所需要的实践技能,教师讲课就没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就不可能培养出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学分银行”成就“全职业生涯”教育


  “大型企业都有自己的培训机构和培训师,每年都要进行员工培训,这些培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据王成荣介绍,北京商贸职教集团将探索建立在职员工“职业教育学分银行”,支持企业解决在职员工学历提升的需要。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可转换为学历教育学分,并且可以累积。职教集团的成员院校把员工岗位培训的内容纳入到培养计划,根据企业员工具体情况,设计“定制式培养方案”,实现在职人员的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互认对接。


  “不少高职院校把眼光和精力主要放在职前教育即学历教育上,忽视或淡化职后教育与培训。实际上,在全程性职业教育中,职前教育是集中的、比较规范的、相对容易实施的一种职业教育;职后教育与培训则是分散的、多样的、灵活的、相对复杂的职业教育,这是高职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王成荣认为,在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时期,随着技术进步、信息化加速、产业升级和职业的快速变化,大量的在职劳动力或需要提升技能,或因转岗升职需要学习新的技能,在职教育与培训任务十分繁重。“只有把高职教育视为‘全职业生涯’教育,并以此对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和教学模式、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使职业教育有根基、有市场、有动力、有特色。” (记者 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