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实践活动 > 职业体验
聋青技校:宋庆龄故居的无声使者
2014/8/31
宋庆龄故居的无声使者

——聋哑学生到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做志愿者

陈敏

      暑假前夕,聋青技校的老师收到上海市宋庆龄故居纪念馆的电话,询问是否可以提供为故居做讲解的手语翻译。经过和纪念馆吴颖嫣老师的商谈,学校觉得可以让校内有残余听力和口语能力的聋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承担这项任务,纪念馆也同意了这个方案。7月1日,经过自愿报名、学校筛选后产生的5名志愿者——陈琳、郝佳琪、刘宇婷、吕莺佳、赵胤参加了故居志愿者的培训。

      7月8日起,5名学生分作3批每周3个下午到故居做志愿者。她们服务的主要内容是站好安全岗,即保护故居内文物的安全,看到有在故居内拍照、触摸文物、喝水吃东西的参观者要礼貌地制止。同时,她们还要尽快熟悉对故居文物的位置和相关的讲解词,争取能带游客向他们做讲解。她们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是在9月即将到来的国际聋人节上为故居组织的聋人参观者做手语讲解,7、8月的安全岗实践为她们9月担任手语讲解员提供了练习的时间和场所。小伙伴们在做好安全岗工作的同时,抽空就背讲解词。讲解词中涉及到一些历史知识,她们不太了解,会及时地问老师,也会自己去查找资料。7月下旬,正好有聋青技的其他小伙伴前来故居参观,志愿者们“实战”了一把,向同学们介绍了故居概况和故居一楼,虽然还有些生疏,但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有的还提出了一些问题,志愿者们根据自己了解的知识一一作答。她们的手语讲解让前来参观的聋学生倍感亲切。

      在担任志愿者的同时,她们还参加了故居纪念馆举办的“宋庆龄故居探索之旅”微课题研究活动,撰写有关宋庆龄的微课题研究报告。孩子们是第一次做课题,一开始毫无头绪,无从下笔。在老师的指导下,她们一点一点地学习了如何找资料、如何筛选资料、如何围绕主题来写、如何写参考文献等做课题的基本方式,然后分工合作,分头找资料。经过老师的梳理和大家一次次地修改,一份题为《宋庆龄与她的亲人——宋氏三姐妹关系探究》的课题报告终于完成了,希望在9月故居纪念馆举行的“微课题研究成果展示会”评比中能有收获。

      暑假即将结束,而学生们在故居的志愿服务不会结束。9月,她们将为预约的聋人参观者做讲解。对学生们来说,在故居做志愿者并不容易,每个学生到故居差不多都要花上1小时左右的时间,有的学生要参加学校的诸如篮球队训练、艺术团训练、钟表维修培训、到图书馆做志愿者等其他活动,加上到故居志愿服务期间或炎炎烈日、或暴雨如注,故居绿树成荫,却也潮湿闷热,还有蚊虫叮咬,有几位学生还碰上身体不适的情况,但大家都坚持上岗,从没有缺席。某个上午,吕莺佳同学在凌云街道图书馆做志愿者,下午轮到她去故居,尽管很累,她还是准时赶到故居站在志愿服务的岗位上。陈琳同学有一次发烧没去服务,第二天烧退了马上补上了。正如吕莺佳同学所说,这个暑假是所有暑假中最累、最忙的一个,也是最有意义、最有收获的一个。刘宇婷说,“能成为宋庆龄故居的志愿者感到非常幸运。从我儿时到现今,接受了不少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帮助与关爱。如今,我也想尽自己微薄的能力去为那些和自己一样的残疾人做一点事,因为我懂得付出比得到更快乐。尽管酷暑炎炎,但仍然阻止不了我参加志愿服务的热情,希望今后我能更多地为他人服务。”是的,不久的将来,这5名志愿者不仅能为故居的聋人参观者做手语讲解,她们出色的口语能力还可以使她们能像健听人一样为广大的普通参观者服务,她们是打开有声世界和无声世界通道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