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实践活动 > 职业体验
西南工程:只为格桑花在雪域高原开得更加灿烂
2012/9/13
只为格桑花在雪域高原开得更加灿烂

西南工程 佘瑞龙

     格桑花盛开的地方——香格里拉

     初踏香格里拉映入眼帘的就是漫山遍野的格桑花。藏民告诉我们在藏语中,“格桑”就是幸福的意思,也叫幸福花,是一种生长在高原上的普通花朵,格桑花随着季节变幻,颜色也会转变,她美丽而不娇艳,柔弱但不失挺拔。她看上去弱不禁风的样子,可风愈狂,她身愈挺;雨愈打,她叶愈翠;太阳愈曝晒,她开得愈灿烂。在藏族人眼里,格桑花也是高原上生命力最顽强、最普通的一种野花。她也是寄托了藏族期盼幸福、吉祥等美好情感的象征。听着“格桑”故事,来自上海闵行的5位支教老师对这些小花产生了由衷敬意。

     香格里拉(shangri-la)一词,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一个神秘的地方,这里处处是景,白云飘浮,格桑花盛……吃着青稞饭,喝着青稞酒,骑着牦牛,出入于云雾之间……似乎这里的人们生活在仙境中一般。听香格里拉第三中学的熊校长讲这里是横断山脉腹地,是滇、川、藏三省区交汇处。云南省西北部,邻接西藏、四川省。“迪庆”就是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是世人寻觅已久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

     教育因为爱心彰显伟大,因为责任而体验神圣。支教是现代教育的一种理念,一种趋势,对教师而言,无疑是教育生涯中一次宝贵的历练自我的契机。

     来自上海闵行区5位支教老师背起行囊远赴云南藏区,爱洒香格里拉,奉献大山深处,为梅里雪山藏区孩子托起一个个“格桑”梦想,让格桑花在雪域高原开得更加灿烂,这就是支教者朴素的梦。

雪域高原上的一支格桑花

香格里拉第三中学是本次闵行区首批支教地,是一所多民族融合的学校

     这里地处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是云南省海拔最高的地方。现在云南政府为了提高办学质量:集中办学。一般是州办高中,县办初中,镇、乡办小学。香格里拉第三中学是通过教育综合改革后,2010年9月份刚刚成立的一所全日制初级寄宿中学,位于香格里拉县城金沙路30号。学生和教职工是由原香格里县域内七所初级中学的学生和教职工融合而成。目前在校学生1763人,有汉、藏、纳西、傈僳等十五个少数民族之多,有38个教学班;教职工181人,其中专任教师111人。学校学生基本上来自于偏远农村,离校最远的学生近250公里。缺衣少吃,经政府“三免”后仍然不能上学的孩子不在少数。

     老师大部分也来乡村学校。老师们的教育教学水平比较低,还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时代。更不用讲老师们的信息化水平了,学校紧缺的是英语和信息老师等。听学校领导讲:香三中老师平均约28岁,但是高原让他们早已饱满风霜。他们一般比其他地方早退休5年,因为这里是高原藏区,气候恶劣:忍受高寒、高缺氧、高负荷……学校的工会主席讲一般这里80岁老人也很少见……

     学校条件在当地算不错,有教学楼,综合楼,男女生宿舍等。最有特色,称得上标志性建筑的是学校教学楼——典型的藏族特色

     学校是沿山而建,西侧是香格里拉第一中学,照片中的操场就是一中的,我们三中的在筹建中。学校旁边是滇藏公路,直通到西藏。图片中远处的建筑就是学生的宿舍,师生的生活区集中在这一片。

     由于香三中还在建设中, 1700多学生活动的操场也就只好将就在原来的老操场。

     在香三中让支教老师们感到吃惊的是,教学楼的厕所都是锁着的……学校领导讲由于学生都是来自云南农村,生活习惯很不好,他们上厕所会把东西全丢进洗手间……上学期楼层所有的厕所都堵住了。

     支教老师们无语:看来三中在狠抓教学的同时必须德育为先啊——素质教育在中国西南任重道远。

     在这群支教人眼中,这里似乎离真正意义上的学校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姑且不论办学理念、管理水平、学校内涵建设等都是刚刚开始,就其学校的基础设施还必须花大力气逐步完善,这些都与美丽的香格里拉市是不相称的。

可是人总得吃喝拉撒啊,所以三中人方便的地方就是这么个小小的古老的茅厕。这和美丽的香格里拉市是严重的不协调啊。经济上去了,硬件好了,可是往往我们的软文化滞后了,文明跟不上我们的经济发展,这是值得我们当代人反思的一个大课题。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香三中操场上,支教老师们遇见了一个带着孩子来上学报道的藏民。谈话中,支教老师们得知香格里拉第三中学虽然还不完善,但是她在当地藏民的心中就似雪域高原上的一支格桑花,美丽而不娇艳,柔弱但不失挺拔。因为在藏民眼中,子女是他们未来的希望,香格里拉第三中学在藏族人眼里也就像雪域高原上的一支格桑花,寄托了藏民期盼幸福和美好情感的愿望。

是的,这里正是不完善才有了支教人的存在。

     就像一位支教者在诗中写的,“你为什么来到香格里拉,为了心中的日月,为了格桑花在雪域高原开得更加灿烂……”

     上海的支教组相信雪域高原上的“这支格桑花”一定会开得更加灿烂。

只为格桑花在雪域高原上开得更加灿烂

     2012年8月28日,闵行区赴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第三中学支教的老师分别是尹群(交大二附中)、佘瑞龙(西南工程)、夏建军(闵行中学)、李艳秋(金汇实验)、李全忠(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五位教师。佘瑞龙作为本次支教组副组长,闵行区中职校的唯一一位支教老师,感到无比光荣、感到责任重大。因为他不仅代表着上海市西南工程学校老师的形象,代表着上海教师的形象,还代表着另一个特殊的全体——上海的中职校老师。

     一番惜别,闵行的5位老师告别了领导、同事、家人,登上了东航的班机。带着美好的憧憬,带着满腔的热情,带着从心底透射出的那份执着,带着家乡领导紧握双手送行时的殷殷嘱托,带着亲人离别时的反复叮咛,来到了雪域高原。

     2012年9月4日,香格里拉已经进入了深秋。下了几天连阴雨,清晨远处梅里雪山山尖就有了白雪,山林也全在雨雾中。山间云雾飘浮,人出没于云雾间,这就是神秘的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心中的日月”。可以讲这里山明水秀,人杰地灵。尽管是多民族寄居地,但民风淳朴。居民之间团结和睦,关系友善。一家喜庆,全村欢乐;一户有难,家家支援。这里的人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少年在路边拾起一片树叶就能奏出优美的歌曲,四五岁孩童的舞步都有板有眼。

     支教人工作的办公室绝对原生态:实木桌子、凳子。我们支教人的卧室绝对的简简单单:一床 、一台。我们支教人的“晚宴”:一碗夹生饭、土豆等。这里是高原,青稞、土豆是藏民的主食……照片里的铁台和烟囱是香格里拉人家家必备的装备——这里冬季零下十几度,这是为了生火、暖身用的。

     还有就是这里的作息时间和上海不同:中午学校没有老师的中饭,老师们必须回家吃饭的,下午14:20才上课。

     香格里拉第三中学的老师来自不同的民族,有的懂医懂药,有的擅长采松茸,有的爱好书法……让我们支教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采松茸,学校的马副校长是个地道的藏民。周末他一有空就带支教老师们上山。他告诉我们,松茸大多隐藏在深厚的腐殖质中,采摘时,眼睛特别疼,而且更多的是靠多年的采摘经验用手去感觉,找到松茸时,只能用细细的竹竿把松茸取出,以保护“菌塘”,藏民称其为“窝子”。 他用极其朴实的语言讲述着他们山里人与松茸的故事。故事中充满了艰辛、泪水和欢乐。

     2012年9月8日,为了庆祝教师节,迪庆州组织了纪连海老师的讲座《一分为二看和珅》,支教老师们也一同聆听。9月9日,支教老师又参加了香三中的教师节表彰大会,然后就是教师节聚餐。和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全校教职工及家属人人参与,从买菜---做饭---布置都自己动手,大家既是主人又是客人,饭后是篝火晚会。一曲藏族歌曲《迎酒欢歌》让滇沪两地老师彼此都载歌载舞,其乐融融。

     几周来,来自上海闵行区的五位支教老师真的喜欢上了这里的山水,这里的人和这所学校,爱喜欢上了雪域高原这片热土!

     不为别的,只为那格桑花在雪域高原上开得更加灿烂!

汗洒南疆,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