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实践活动 > 职业体验
二轻校:教妍工作信息一则
2012/4/29
借企业之力  建品牌专业

——计算机与数码产品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讨

二轻校 梁进学

     4月21日,华硕(电脑)上海有限公司、上海联想集团、上海宏图三胞计算机发展有限公司、上海亿励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的12位专家到校,和信息技术专业教学部的老师们共同开展计算机与数码产品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讨。

     来自企业的专家们按照综合素质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电子电路能力、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能力、职业拓展能力等五大模块,就该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企业规范和岗位规范、实验实训要求、实训室建设需求等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为计算机与数码产品专业的发展拓展了思路。

学校提供什么

     上午9点,在校长助理倪虹的主持下,研讨会正式开始。教学部主任金晓峰老师向来自企业的专家们简单介绍了学校开设计算机与数码产品维修专业的背景后,着重提请各位专家们审核了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案:学生职业定位于维修岗位;立足综合素质、职业应用能力、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拓展等四大模块进行职业能力培养。接下来,专业老师们按照能力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把自己的专业课程内容向专家们进行了介绍。

     这种介绍,意在向企业专家们展示:学校提供学生可能的学习内容、职业技能。专家们在认真听取介绍之后,结合企业对学生的岗位能力需求,不仅对模块能力进行了补充,充实了部分课程内容,还对课程内容之间的交叉、衔接等提出了建议,理顺了专业课程的关系。

企业需要什么

     着实让人感动,在研讨会现场,来自企业的专家们每每听完一段介绍,都会和老师们进行简单的交流,并相互之间讨论哪些合适?哪些应该增加?十几分钟的讨论结束,他们用自己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将修改意见发给专业老师。一汇总,嚯,颇让我们的专业老师吃惊:每门课按照企业的要求,按照岗位的需求都增加了十多项新内容,删改了三四项内容。

这种课程内容和职业技能培养需求是来自企业的,专家们讨论时说:一般来讲,学校的教学内容总是稍稍滞后于企业需求的,对于一些新的软硬件,最好能够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以避免学生到岗位上出现与岗位脱节,不能顺利工作。

     对专家们提出的意见,专业教学部现场讨论后,明确给出了答复:新内容肯定会增加,企业岗位觉得陈旧的内容肯定会删减。并明确回答了哪些内容安排在哪个能力模块、哪门课程学习。调整意见得到了企业专家的认可,老师们松了一口气,同时也觉得有压力:企业需求的大多数是最新的、最尖端的硬件和软件,这是一种挑战,需要不断学习。

学生应该掌握什么

     下午三点钟了,课程内容的梳理基本告一个段落。将要转入下一个议题: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室。突然间,一位专家说道:职业拓展能力应该是结合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那么《存储设备数据使用与维护》这门课的内容有些问题,一是存储设备有不同的类型,这门课主要讲哪些?是不是包括服务器存储?二是只是限于培养数据修复吗?如果局限于动手修复,且不说难度较大,单是设计实际操作能力的案例场景恐怕就有很大困难。三是在实际的运用中,恐怕不是修复,应该是着重于防患未然。

     几句话,引起激烈的争论:是不是应该增加一些“数据备份”的内容,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硬件使用习惯?销售服务来讲,维修服务重要还是使用维护重要?经过几十分钟的讨论,终于达成共识: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接受能力和企业需求来说,应该着重于“数据的备份与恢复”,要把各种恢复软件、备份软件教会学生,要把“数据的加密”教给学生,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使用习惯放在首位,课程的名称也就规范为:《数据备份与恢复》。同时也将另一门课程《数码产品调试能力》规范为《常用数码产品的使用与调试》。

校企共建什么

     接近下午四点,最后一个议题。学校和企业如何共建专业?学校的实验实训基地该如何建设?话题已经提出,华硕电脑公司和宏图三胞公司的专家先后发言,提出由企业派员到学校,对学生分别开一两门课,有针对性的进行岗位能力培训,以便于学生的顶岗实习。华硕公司提出的课程名称为:《华硕笔记本电脑的维修能力培养》;宏图三胞公司提出的课程内容为:《计算机与数码产品的增值服务营销》。分别详细介绍了主要内容,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学部的老师们进行了磋商。

     来自企业的专家们更关心的是学校实训室的建设。在专业教学部提出建设实训是的设想后,专家们从实训工具的选择、实训硬件软件的分布、实训室建设的数量、容纳的人数等一一进行了商订,并就该专业校企合作共同编纂校本教材提出了设想。

     研讨会在下午五点多钟结束了,老师们意犹未尽,送走企业专家的路上还边走边聊,谈此次研讨对于课程建设的启发,谈专家的意见对教材、教学改革的启发,谈行业、企业标准对学校专业建设的影响,谈学生考核方式的改进,谈专业实训室的厂房化布置等等。这些作为校企进一步合作、共建专业的课题,都值得进一步研讨,也为学校后续的品牌专业建设提供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