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这个孩子们令最向往的词汇随着“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不断丰富,也越来越多地承载起德育的内涵,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参观,到城市发展规划的展示,或是现代农业、工业、高科技园区,或是科技馆、海洋馆、F1赛场等等,上海作为汇集历史文化和现代科技的国际化大都市,本身就是一本值得今天的学生好好读取的德育课本。
然而在今年的“春游潮”中,沪上几所知名的重点中职校信息技术学校、现代职校、公用事业学校、交通学校等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拓展”——这一更多时候和企业培训,团队建设连接在一起的“新生事物”。
拓展训练又称外展训练(Outward Bound),原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反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挑战!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当时大西洋商务船队屡遭德国人袭击,许多缺乏经验的年轻海员葬身海底,人们从生还者身上发现,他们并不一定都是体能最好的人,但却都是求生意志最顽强的人。英国人汉思受到启发,创办了"阿伯德威海上学校",专门为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生存技巧方面的训练。二战结束后,拓展训练的概念和方式被逐步推广。训练对象也由最初的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工商业人员等各类群体;训练目标也由单纯的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
中职生选择来拓展缘起何处?几位学生科长和政教主任异口同声,是希望今天的中职学生能学会携手,勇于开拓,面对未来的挑战。
市教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杨雄所长曾在中职德育年会上就当前青少年的热点问题做过精辟解析,其中当代独生子女缺乏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以及个性化突出、依赖性强等从大量调研数据中得出的结论展示给我们的是必须要面对的新课题。而今天的中职学生比起同龄其他孩子更早地步入行业走向岗位,自信、信任、责任、沟通、服从、协作正是他们最好的装备,拓展训练正是以此为目标的没有黑板的课堂。
学会携手,勇于开拓,说来容易,却是今天孩子们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
镜头一:信任背摔——站在的高台上,一遍遍地问身后的同伴“准备好了没有”,听到肯定响亮的回答,却始终没有倒下的勇气。终于,在培训师的帮助下,她完成了对自己安全区域的挑战,倒在了同伴们安全的臂膀里。胜利的欢呼由衷地从每个队员的心里发出。
镜头二:心心相应——两个队友手心对着手心站在两根悬空的钢精上,支撑自己重心的是对方的传递来的力量,如此慢慢地从相隔五十公分到两米五,站在胜利的彼岸我们深深体会到了人字是互相依靠的结构,生活中伸出援手也是在帮助自己。
镜头三:盲人行路——一队带着眼罩的“盲人”在第一位明眼人的带领下艰难地行进在“雷区”、独木桥、梅花桩等障碍中,不能有语言的交流,只有事先约定的种种身体不同部位接触的特殊符号标记,经历千难万险来到终点的同学们大声地唱起了队歌。
镜头四:空中单杠——即使有两位保护教练与自己相连,但孤独地站在9米高空的小平台上,依旧没有纵身一跃拉住一米五之外晃动着的单杠的勇气。下面传来同伴和培训师鼓励的语言,“行的,你一定行”,“深呼吸,两手平举,两眼平视,跳起来”,鼓足勇气向空中跃起的那一刻,手紧紧抓住的是单杠更是自信,我终于战胜了自己!!
承担这些学校拓展项目的上海“三人行”拓展公司经理陈春介绍说:近年来,拓展训练逐步走入外企和其它现代化企业的培训日程,成为这些企业团队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员工合作技巧等企业培训的主要途径,现已被列入国家机关、外企和其他现代化企业的培训日程。各级各类学校也选择不同的项目做团队干部培训、班主任团队训练以及学生的拓展运动等,他们也在实践中摸索着适应不同教育对象的训练内容和方式,使之成为学生乐于参与,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载体。
拓展训练本身只有50年的历史,引进中国则更晚,对于中职生有针对性的训练项目尤其是在分享和总结的环节上还亟待加强,培训师的素养提高,项目操作的有的放矢还是一个共同提高的课程。
春天,万物复苏,灵性的你,也开始了新一年的茁壮成长。走出校门,踏入春天的怀抱,我们是风景里最鲜亮的身影。是静观风景,作风景的过客;还是成为风景,让春天为我们的青春喝彩?我们选择后者,因为我们的激情,就是让人驻足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