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的文化----主题教育
东辉职校
我国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中,国务院将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调整为七个共11天,分别是(一)新年,放假1天(1月1日);(二)春节,放假3天(农历除夕、正月初一、初二);(三)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四)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五)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六)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七)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其中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三个传统节日被纳入到国家的法定假日中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形成温馨和谐的社会环境、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具有积极的意义。
因此,今天借此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些清明节的文化。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然而有一项调查显示,有70%以上的学生知道清明节,但对清明节的由来和日期却不甚了解。所以,利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为法定假日,了解传统文化,既必要又重要。
我国人民有“饮水思源”的传统美德。据《梦粱录》记载:在古代,每到清明节这一天,无论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都会去上坟、扫墓、祭祖,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所以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同时也是我们缅怀革命烈士的日子。永远不忘烈士们为党和人民建立的卓著功勋,永远不忘烈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民族精神。敬仰革命烈士,我们将会更加热爱自已的祖国。传承革命精神、继承先烈遗志、弘扬革命传统,在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获得高度发展的今天更是显得重要。我们要有敢干奉献,敢干牺牲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作贡献。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义。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这个学期开学至今一直阴雨连绵,同学们能在室外活动的机会大大减少了。有调查数据显示:在上海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只有28.2%。因此,我希望从现在起,每个人能挤出更多的时间亲近自然,抓住更多的机会进行室外运动。发展体育,增强体质,人人拥有健康强健的体魄,个个具有开朗快乐的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