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实践活动 > 主题教育
城市科技:虐待动物,情何以堪?
2012/5/24
虐待动物,情何以堪?

——我校学生积极参与动物环保问卷活动

城市科技

     前不久,微博上曝光了一段某企业的视频,画面中一头黑熊被关在狭小黑暗的铁笼里,每头熊的腹部都被插着一根导管,导管的另一头,是一个用来接取胆汁的密封袋。为了避免腹部伤口的感染以及防止熊因为痛苦难耐而自杀,还为它们穿上重达30斤的“铁马甲”。这段视频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其实,近年来,虐待动物的事件屡见不鲜,“高跟鞋女子踩猫”、“北大校园频现虐猫事件”、“海宁90后虐狗门”等等,网络曝光的这些虐待动物的视频和照片,让人看了不禁毛骨悚然,悲从中来。为此,《当代学生》杂志于近日特地开辟专栏在上海市中职学生中就“活取熊胆”事件开展了“虐待动物,情何以堪?”的调查问卷活动,吸引了我校同学的密切关注和广泛参与。

当他们在进行

     从前,人们并不认为“虐待动物”涉及到人的道德和伦理,只认为那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或是经济利益的问题。但是,随着人的道德眼光的不断扩大,道德关怀的对象也在不断地扩展,伦理内容也逐渐从人的利益扩大到对动物福利的考虑。这不仅仅只是对国家濒危野生动物的狭义的保护意识,更包括对我们身边一只小鸟、一只流浪猫的保护。随着大家对动物关怀程度的认识地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也逐渐意识到:以往那些随意残害动物的行为也慢慢地衍生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仅仅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或口唇之娱强行对活体动物肉中注水,或者饲养狗熊活体取胆,或者在餐桌上在猴头上敲一个洞生吃猴脑等等,这些在有些人看来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的小事,实际上是极其恶劣、不可饶恕的行径,动物们和大自然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在“回馈”着人类的“赐予”。当今世界艾滋病的泛滥据说正是由于非洲人对野生大猩猩的肆意捕食,而2003年上半年我国非典疫情的肆虐据说也是因为人们捕食野生果子狸的结果,这也许是大自然对我们人类的报复与警醒,是人类肆意妄为而受到的处罚。

当我们在斥责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正是它们与人类一起构成了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然而如今,人类却毫无顾忌的肆杀、虐杀动物。我校同学们对此事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反感和痛斥,并在此事的问卷调查中,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我校张海杰同学说:“我认为企业不应该对熊进行‘活体取胆’。虽然熊胆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我们可以用其他的药物代替呀,比如中草药、人工合成的药品等,善待动物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利益与道德两者之间非要有取舍,我认为当取道德,利益再大也不能违背人类的良心。”而在于是否应该用法律手段来制约“虐待动物的行为”这一问题上,我校的黄艳同学十分赞同。她认为:“如果不采用强制措施,是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的。动物是有生命的,生命是平等的。虐待动物是很可耻的行为,是没有爱心、内心冷漠的表现,我们不能再让这种冷漠的行为延续下去,否则,终究有一天,这个世界上剩下的只有人类孤独的身影,这个社会也将变得很恐怖。”也许,这种斥责、这种抵制的声音听起来显得很微弱,但是当这种声音、这种态度多起来以后,就会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形成雷霆万钧之势,改变人们漠视动物,对“虐待动物” 行为习以为常的人的观念,真正建造起动物自由生存的港湾。

当人类在前行

     我们现在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这个和谐大家庭当然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生态伦理学创世人之一的施韦兹老师说:“人应当像敬畏自己的生命一样,敬畏所有拥有生存意志的生命。只有当一个人把植物、动物的生命看得与他们同胞的生命一样重要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许多动物保护者这是基于这样的目的而专门组织了无数的民间动物保护协会,自发的保护这些可怜的小动物们。这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进步的象征。为此,在“如果你亲眼见到路边或校园内有人虐待动物,我们应该怎么去阻止虐待动物的行为呢?”的问卷中,谢伟同学说到:“亲眼看见有人虐待动物,我会主动上前阻止。我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诉他动物也是有尊严和生存权利的,作为一个现代文明社会的人这是可耻的。”丁显艳同学也说到:“可能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集合大家的力量就能够形成一股强大的动物保护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桂大杰同学则建议到:“我们应该扩大宣传,应该建更多的动物收容站,为流浪的动物检查身体状况,把健康的小动物送养给有意愿的爱心家庭。”只要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其乐融融,才能够享受到天人合一的天伦之乐。

     如今,因为人们心态的扭曲或利益的驱使,近几年的虐待动物事件此起彼伏,人们在关心这个社会焦点的同时,也在深究我们内心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让我们的社会变成这样?也许就是你的漠视,就是我的无为。我们相信,只要有你的努力,有我的爱心,世界就会改变,就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动物、爱护动物的动物环保行动中来,以共同缔造我们美好、祥和的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