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实践活动 > 主题教育
城市科技:月圆年年相似 今朝情浓不同
2013/9/24
城市科技:月圆年年相似 今朝情浓不同

——我校举行住宿生中秋茶话会

月是中秋分外明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中秋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中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月圆年年相似

  随着中秋佳节的临近,上海城市科技学校的校园里已经弥漫着浓浓的节日气氛了,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喜悦的笑容,一想到中秋关于团圆的美好寓意,没有人在心里不是暖暖的,尤其是对于在学校里住宿的学生,无论是本区的还是上海其他区县的,又或家在临近的省份的,都在盼着过节,其他的假日可以不回家,但是中秋节大家必定是要赶回去的,只等一放假,这些少年们就像出笼的小鸟恨不得飞回家中去,和亲人们团聚,共度这美好的中秋之夜。而在校园里还有个特殊的为数不多的小群体,他们是来自遥远外省的学生,中秋节的时间对他们来说显得那么尴尬,开学才没几天,当他们千里迢迢地赶到学校刚刚安顿下来,颠簸的心情刚有些平复,恰恰又遇上了中秋——这个举家团聚的节日,对他们而言回家的路途遥远,不论是从经济上和假期的时间上都不允许他们回家过节,可以想见他们的心情,既向往着回家却有家难回,不得不在假期里独自留在学校承受孤独,尤其是身处在兴高采烈谈论着中秋回家的同学中,在浓浓节日氛围里这份落寞显得那么突出。

今朝情浓不同

  学校特别关心住宿生孩子们的生活,中秋来临之前,学校给每位住宿生送上中秋月饼,表达节日的温馨祝福。学生科的老师们在中秋假期前一周就开始忙碌和张罗,要在中秋来临之际给这些离家的孩子们送上一份温暖的心意,好让他们即便是不能回家也不感觉孤单。

  在精心的准备和布置之后,住宿生的中秋茶话会在学生科一楼的会议室正式召开了,二十多名长期住宿的学生把小小的会议室挤得满满的,每个人都领到了一份老师们精挑细选的小礼品,大家纷纷入座,每个人的桌前都有些小零食和一瓶饮料,但同学们却还都有些拘谨,等到主持的老师们进入会场和在座的同学非常亲切地打招呼之后,同学们紧张的心情才舒缓下来,杨副校长有多年的招生经验,因此人极具亲和力,一上来先招呼大家吃喝,她从妈妈的角度,表达了对大家最近住宿生活的关心,详细了询问了很多住宿生活的细节问题,还有大家的适应情况,特别认识了一下在座来自新疆的七位同学,这些学生可说是不远万里而来,不论是地域环境上还是风俗习惯上都与上海有着显著的差异,杨副校长特别关注这些孩子的适应问题,请同学们畅谈自己的问题和困难。表达了良好的祝愿之后,她给同学们送上了香甜的月饼,中秋节,这份满含脉脉温情的月饼在此时传递的是一份贵重的情谊和深深的关怀,接受月饼的孩子有的热泪盈眶,在短暂的静默中,可以感受到老师和学生之间心与心的距离是如此之近,不是家人却胜似家人。

  学生科科长沈老师请在座的同学们逐个做自我介绍,旨在让住宿的孩子们之间加强相互联系,彼此关怀,相互照应,扩大同学们的社交圈,让他们彼此加强联系,对学校的大环境增加归属感,让这个小团体更有凝聚力。同学们的自我介绍有的挺有个人特色,沈老师不忘中间加些亲切的调侃,会议的气氛一下子变得活跃而轻松,大家笑声不断,初识的同学们之间渐渐减少了隔阂,变得熟络起来,毕竟都是十几岁的少年,坐在一起互聊心情,也就忘却了独自留校的孤单和不能归家的烦恼,仿佛置身于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当中,年少的脸上写满阳光灿烂的笑容,学生科两位金老师和刘老师都不觉被这温暖融洽的气氛所感染,老师们都有为人父母的心情,心疼这些孩子不能回家过中秋的落寞,特别希望能为他们做得更多。沈老师趁着气氛热烈,还建议十一的假期安排孩子们进行一次松江游,又可以满足孩子们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心,还能让大家更了解松江,热爱松江,同学们听完更是兴奋不已。

  茶话会在不知不觉中已接近了尾声,同学们有点依依不舍,但下午还要上课,老师们再次语重心长地嘱咐大家注意假期安全,照顾好自己才结束了会议。会议虽然短暂,留下的情谊却是绵长的,它渗入到每个人的心里,那种温暖会帮助这些住校的孩子们度过佳节,更好地适应新生活,也让他们相信人生的友善,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会看到那些曾经在寒冷黑暗中带来温暖的星火,而老师的努力只是为成为那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