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实践活动 > 主题教育
新桥职校:在全国大赛上绽放
2011/10/12
新桥职校:在全国大赛上绽放

——我校召开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庆功会

     2011年6月,我校曹海峰同学与二名队友参加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举拿下加工中心/数控车团队项目的第一名。消息传来,全校师生无不欢欣鼓舞。为了总结和发扬全体师生的拼搏精神,营造学技能比技能的良好氛围,我校于2011年9月30日在四楼报告厅隆重举行庆功会。获奖者曹海峰同学、教务科科长、专业辅导老师、班主任纷纷上台发言,

总结了在本次大赛中取得的经验和收获。能代表上海在如此高级别的大赛中获得佳绩,和我校追求高质量的教学成绩是分不开的,曹海峰同学奋斗的故事也向全体中职生展示了一条成才成功之路。

学校的定位:技能人才的摇篮

     新桥职校,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小学校,或许有人会说拿到全国大奖这只是偶然。但学校近几年在专业内涵上的建设证明这是积淀的结果,靠的是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努力。

     学校已在松江地区打响了机电品牌,“学技术,到新桥”已成为一句耳熟能详的口号。学校下设的新桥职业培训中心是松江区唯一市A级诚信学校,拥有数控技师、维修电工技师和三个高级工种培训资质,每年为松江地区输送2000多名的中高级技能人才。学校的等级工合格率处于上海市领先地位,在2009、2010年松江区职工技能竞赛中,几乎襄括了维修电工高级、数控车床高级、数控铣床高级和普通车床中级的所有奖项,得到松江区人保局和社会、企业的肯定。

     学校营造重视技能的良好氛围,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形成了良好的专业梯队。校长沈云芳和书记王海柱分别是机、电专业方面的专家。在他们的亲自领导下,学校的专业建设风风火火。教务科长朱斌和培训科长顾虹分别是松江区机、电专业学科名师。学校在专家领导的正确引领,采用“学科名师”带“教坛新秀”,“教坛新秀”带组内教师的方式,带动学校整体师资队伍的稳步发展。

     学校重视专业组的建设,形成了“校内互培——校际培训——引入培训——外出培训”特色。通过“外引”与“内培”等多种形式,提升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并使学校“双师型”师资的比例逐步提高。

     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青年教师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不断钻研业务知识,提升业务水平,一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如杜振东老师连续参加三届上海市星光计划比赛,带出多个一、二等奖学生;陆莲花老师从汽车维修专业进修为数控高级,并与杜振东合作获得上海市职工技能比武数控团体“金奖”。助教刘远斌毕业两年即成为三高人士((数控高级、钳工高级、车工高级),与三名学员组队代表上海市参加第六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比赛获机修钳工项目获团体第七名,个人获第十三名。

教师的追求:让每个学生成才

回首曹海峰同学训练及参赛的历程,他的辅导老师杜振东感慨万千。因为曹海峰先后经历了两次校内选拔赛,四次市级选拔赛,最终获得代表上海参加全国技能比赛的机会。在校内第二次选拔赛中,因为文化基础课相对薄弱,最终以1.5分之差排名全校第二名,未能成为指定选手,与第四届星光比武决赛擦肩而过。在市里第二次选拔赛中,又因为数学基础差,原定的单项比赛项目被更改为团队项目。凭借“只要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一定要付出百分之百努力”的信念,杜振东老师和曹海峰一次次走出了训练的低谷,最终登上全国比赛的颠峰。

或许有的指导教师认为,送选手参加全国比赛集训,只不过是“陪太子”读书,我们的选手不可能获得全国比赛的机会,更不可能取得好成绩。本次的全国比赛金奖,告诉我们“一切皆有可能”,我们的指导教师和选手都要全力以赴,满怀信心准备赛事,“不抛弃,不放弃”任何机遇,搏出异样的精彩。

说起曹海峰的成长经历,班主任潘爱红老师是最有发言权的。入学时曹海峰在班级里十分不起眼,甚至是非常不自信。在潘老师的细心观察下,发现他学习专业课时神情专注,表现出一丝兴趣。抓住这个机会,潘老师想尽各种办法带动起他的学习兴趣。鼓励他参加学校的各项比赛,参加专业社团,参加车间生产实习,在与师哥师姐的工作中,在专业教师的言传身教中,他的那股子劲头激发了出来,最终变为我要学。

学生的奋斗:我的未来不是梦

曹海峰初中时在武校度过,既有反应快、耐力好、不服输的优点,也有文化课差的缺点。进入我校后,他在班主任潘爱红老师的关心和教导下逐渐摆脱坏习气,师哥师姐们在历届上海市星光计划比武中的优秀表现刺激着他,他渴望成功。此时的他遇到了伯乐——杜振东老师。杜老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为曹海峰制定了详细的训练计划:拓宽理论知识、加大训练强度,参与车间生产。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曹海峰在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经学校推荐参加了全国大赛集训的遴选赛并成功入选,又经过残酷的淘汰赛最终成为正式参赛选手。

曾经以为遥不可及的梦想,现在触手可及。新的挑战摆在眼前,如何加快与队友的磨合、确立自己的优势呢?唯有刻苦训练、稳定发挥、加强沟通协作。他和三位队友,从互不认识到熟悉,从配合生疏到默契,他们一起刻苦训练,一起共同冲刺。为了锻炼体力,他们早上去跑步;为了培养耐力,他们有时不吃中饭或晚饭;为了提高准确度,他们一直训练到很晚。晚上精疲力尽了,还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题目,总结一天的收获。经过二十天的魔鬼训练,磨练了毅力,严谨了思维,强化了协调能力。他们满怀热情来到了天津,站在最高级别的大赛上。经过7个小时的奋战,他们顺利地把第一名的奖杯抱回了家。

     回顾训练的点点滴滴,曹海峰说是全国大赛的洗礼,打造了一个为了自己梦想勇敢奋斗的男孩,他想告诉所有的同龄人实现自己的价值有多幸福。一段美好的回忆,一段大赛成长的经历,人生中的第一次辉煌,带着队友、老师的鼓励,他将继续前行。

 

     或许你会说,曹海峰成功的例子不可复制,但我们有信心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会有更多的曹海峰涌现,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那金光闪闪的奖杯,而是培养出一大批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的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