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导读
浙江:“双元制”改革试点到底能走多远 ?
2011/11/24

浙江:“双元制”改革试点到底能走多远 ?


中国青年报 梁国胜 钟玲玲








  企业:不仅培养了一线技能人才,还收获了意外;学校:不仅有了收入,还使教学得到改革


浙江“双元制”改革试点能走多远


  赶上“双元制”的大船


  41岁的杨志敏的人生又一次超越了自己,在单位已经工作了12年,今年他终于拿到了向往已久的大专毕业证书。


  中专毕业的杨志敏曾经尝试着自学,想考个大专文凭,然后再拿个技师资格证,这样每月工资就能多拿1000多元。但是事情没有他想象得那么简单。


  现在一切都如愿以偿了,这要得益于浙江省教育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对职业教育“双元制”的创新改革推动,从2007年浙江三花制冷集团有限公司与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江机电职院)的合作,试点开展职业教育“双元制”。这项制度能使穿在杨志敏身上的制服有两层含义:既是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又是公司的员工。


  3年来,杨志敏既不耽误工作,又可以学到专业知识,不出企业门就可以享受到学校的教育,大专梦终于实现了。


  与此同时,杭州大和热磁电子有限公司也与浙江机电职院合作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班,首批学员38人。


  “是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让我们能够在工作岗位上继续求学。”在毕业典礼上,杭州大和热磁电子有限公司员工邱如标的话道出了“双元制”的真谛——学校和企业的合作。 

“双元制”的魔力

  “‘双元制’职业教育源于德国,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它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浙江机电职院院长管平认为,“双元制”的推行条件是校企的深度合作。浙江省施行的“双元制”成人教育改革试点找准了学校和企业的需求点。


  “企业转型升级,需求大量‘本土化’的高技能人才,‘双元制’解决了企业的后顾之忧。”合作企业杭州大和热磁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倪希健介绍,大和公司属于制造类企业,公司对工艺应用实施人才需求量大。


  据倪希健介绍,“双元制”改革试点班的38名学员大都是生产一线的员工,他们学历较低(中专,高中等学历),员工的综合素质跟不上企业的快速发展。他说:“通过3年共16个模块的持续集中学习、岗位实践训练指导,学员基本掌握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这个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据了解,首批38名学员有30人通过职业技能技师等级考核鉴定,获得了技师证书。有些从本岗位的简单操作人员逐步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2010年,杭州大和热磁真空事业部有6个项目获得国家级专利,其中4项专利有“双元制”学员参加研发。学员蒋卫金还是“用于产品耐水压检测的检验治具接头”专利的第一发明人,多人次、多项目获得公司级技术革新奖项。


  “这是公司获得的额外收获,我们真切地体验到了这项合作给公司带来的变化。没想到‘双元制’竟有如此魔力。”倪希健笑得合不拢嘴。


  “而对于学校来说,自从‘双元制’项目改革试点后,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社会培训服务收入也快速增长。”浙江机电职院院长助理王建林在学校负责继续教育,“双元制”改革试点由他具体操作和执行。


  “当然,‘双元制’试点改革不仅给学校带来了收入,更多的是给整个学校带来了教学方面的改革,留住了很多从企业来的兼职老师,开创了高职院校服务企业和地方经济的一片广阔天地。”管平说。“双元制”的核心是校企合作


  “‘双元制’的核心还是校企合作。”管平认为,“双元制”使得校企合作形成了开放、灵活的办学机制:首先是双元招生。学校与企业或行业直接合作招收企业或行业内的在职员工,“双元制”的学员是行业、企业内的成人在职工作人员。


  其次是双元计划。双元制是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计划、设计教学模块、开发教学内容、充分服务企业。


  第三是双元师资。校企双方共同委派教师、师傅承担教学工作,每名学员配备一名理论指导教师和技能指导师傅,以“双导师”的学徒制来实施教学。其中,技能指导主要是企业师傅,一名技能师傅只能带5~6名学徒,理论教师主要来自高职院校,技能教师与理论教师密切合作。


  第四是双元管理与评价。学员管理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进行,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及其下设专门机构负责教学实施与评价。教学运行管理以学校为主、企业参与;学员考核评价以企业为主、学校参与。企业全程参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教学场所实行企业和高职院校合作。其中,企业的车间和岗位成为学员技能培训设置的实习场所,在企业接受技能培训的时间约占整个学习时间的50%。


  第五是双证书。即“大专学历证书”+“技师等级证书”。


  在这“五个双元”的指引下,学院出台了“双元制”成人教育改革试点班学院教学管理实施办法、岗位实习教学管理实施细则、学员职业技能考核评价办法等一系列措施办法。“最终使‘双元制’试点改革走入了制度层面。”管平说。 


  “双元制”的推广任重道远


  这项改革已经在浙江全省进行了推广。


  管平认为:“‘双元制’的学员不仅要学文化,还要学技术,毕业后不仅有学历证书,还有技能等级证书,含金量很高。开设这样的培训班,不仅有利于培养企业员工、稳定产业工人队伍、提高企业竞争力,对高职学校提高教育教学和服务企业的能力同样大有帮助。”


  这项改革由浙江省教育厅鲍学军副厅长发起,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鼎力支持,两厅在招生政策、人才培养改革实施途径等方面联合下文。此项改革也得到了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重视。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主任刘康认为,浙江试水“双元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加快了技工的培养速度。以往从一个初级技工到拥有技师资格,不但要找个好师傅,有自学能力,还要加上天时地利,熬10余年修成正果。“双元制”的出现起码将这个周期缩短3~5年。“这意味着,市场紧缺的高技能人才从个体培养走向了批量培养。”刘康说。


  在教育部职成司产教合作处处长林宇看来,浙江省推行的“双元制”改革试点为国家正在推进的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他说,可以用现代学徒制的眼光来解读“双元制”试点。因为,现代学徒制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招生即招工”或“招工即招生”;一种是对企业在职职工开展的基于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的成人教育。“现代学徒制的根本意义在于,学校和企业在职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实现分工合作,各展所长、共同育人、风险公担。而浙江省‘双元制’试点具备了这些元素。”林宇说。


  尽管改革得到了多方的认可,但对于“双元制”的推广,管平还是有清醒的认识,他说:“要把‘双元制’成人教育模式推广到全日制学生的培养中,还有很多的阻碍。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做到‘招生即招工’。传统的学徒培养方式是一对一、个体带个体,而对高职全日制学生培养,意味着是大规模、批量化、通用人才的培养,其培养方法、模式、内容要严格按照行业、企业的普遍要求来进行,不能片面强调单个企业的要求,这是在推广中需要特别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