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心理效应 活化班级管理
——小记城市科技学校班主任培训
早春三月,春回大地,万木吐翠。为了进一步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技能和水平,搞好我校的班主任队伍建设,本学期我校将举行一系列的班主任培训讲座。作为本学期班主任培训的开篇之作,3月19日下午2点整,由学生科主办的题为“心理效应与班级管理”的班主任培训之心理专题的讲座在27号楼4楼会议室隆重举行。本次讲座由我校高级教师、区德育名师、心理老师刘丹红老师主讲,全校六大专业部的德育主任和所有班主任参加了培训,讲座由学生科科长沈双英老师主持。
爱岗敬业的心理老师
当你走进城市科技校园,走进1号楼4楼的心理咨询室,你就会在或单身独行或三五成群的学生面前见到这样一位面带微笑、态度和蔼可亲的女老师,是我校心理咨询师刘丹红老师。刘老师本来机械专业毕业的老师,上进心强、喜欢挑战自己的她自学成为了我校一名优秀的政治老师。后来顺应时代和学校发展需求,学校需要配备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师,于是刘老师又勇挑重担,勤奋苦学出了上海市学校中级心理咨询师的证书。从此在那一方小小的咨询室里,刘老师用娓娓动听的语言和热情真诚的态度做起了学生的“知心人”,如和风细雨般拂去学生心头的尘霾,洗去学生内心的忧愁。刘老师还创办了阿丹热线和阿丹信箱,并针对学生中集中出现的热点问题定期编辑了心理小报,张贴到每个教室,最大限度地捍卫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我校09年11月份胜利通过了上海市心理辅导实验校的评审。同时她还积极为全校的教师义务服务,不定期的开设心理讲座为老师排忧解难。
引人入胜的讲座
为了本次讲座,刘老师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制作了精美的幻灯片。她首先从上海某职校“经常挨踢的门” 为切入点,说该校大厅的门本来很破旧,学生进出经常习惯性地用脚踢来踢去,令校方和班主任烦恼不已;后来校长索性把它换成了一扇崭新易碎的玻璃门,令人欣喜的是,这扇“经常挨踢的门”转眼就变成了“极有人缘的门”,不仅没有遭到一次脚踢,而且学生的日常行为也悄然地向着好的方面发生着变化。为什么呢?这个小小的悬念一下子就吸引了大家的兴趣。其实刘老师通过这个故事是想说明这样一个心理哲学:那就是“门槛效应”。意思是说,在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学生心理接受能力,门槛低一些,取得学生对教育者百分百的信任,这群孩子不仅今后再不会踢破学校的门,而且还会把这份信任感转移到更多的日常行为中,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就是这样,看似她要介绍给大家的都是一些晦涩难懂的概念、理论,可她旁征博引,结合身边的成功案例把一个个都阐释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刘老师从正反两方面分别给在座的各位老师介绍了班级管理中应该贯穿应用的“门槛效应”、“鲶鱼效应”、“破窗效应”、“森林效应”、“期望效应”、“南风效应”、“空白效应”、“ 霍桑效应”等八大效应。比如说道“森林效应”:一棵树如果孤零零地生长于荒野经常是枯矮畸形,甚至死亡;如果生长在森林之中,则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这显示了集体对个体的影响。为方便大家理解,刘老师特地举了个我们身边的例子:我们学校机电部班主任罗红槟老师班有一个叫小D的同学酷爱篮球,但太过散漫,比较喜欢追求个性化打扮----留长发,戴项链,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集体观念,经常迟到旷课,对老师的教育也有严重的抵触情绪。罗老师采取的措施如下:“机电部组建篮球队,我积极的推荐了他,想通过篮球队的活动,培养他的纪律观念。他非常乐意,从此积极参加篮球队的训练和比赛。学期临近结束的时候,他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头发短了、耳环拿下了、迟到旷课少了,在车间也愿意学习了。犯了错误,也能接受老师的批评了。”这则案例就是利用了篮球队这个小森林的气候,来潜移默化地改造学生。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效应都是积极的,刘老师说一些消极的心理效应注意要尽量避免出现在班级管理中。例如,班主任不能以 “超限效应”好高骛远,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不能以己及人以“投射效应”主观臆断学生的对与错;不能以“禁果效应”激发学生对坏事物的猎奇和冒险欲;不能以“晕轮效应”和“刻板效应”老眼光、静止地判定一个学生的品行与能力;要提防“马太效应”造成的对学生的不公平……
热烈的反响
刘老师的讲座抑扬顿挫,激情飞扬,赢得了台下一阵阵的掌声。大家或侧耳倾听,或耐心笔记,从每位在座的老师期许的眼神和赞许的表情里就能感受到似乎刘老师的讲座的魅力。有的老师会后说:刘老师的讲座让他对做班主任过程中遇到的很多困惑豁然开朗,很多难题迎刃而解;也有的老师说:听了刘老师的讲座之后,知道怎么着手去搞好班级管理了,对将来的班主任工作更有信心了;还有的老师说:这样的讲座,让自己的眼界开阔了,观念更新了,期望学校多提供类似的讲座机会……
活动最后,学校科科长沈双英老师做了总结,对这次的讲座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对班主任提出了具体要求:她希望参加培训的班主任老师要认真消化和实践培训内容,沉着应对工作压力,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把学校的德育工作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