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导读
教书育人楷模张金波:“内引外联”促学生就业
2011/9/16

教书育人楷模张金波:“内引外联”促学生就业


光明日报 毕玉才 刘勇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朱碌科镇28岁村民韩跃军,初中毕业后卖过建材、干过力工,流血流汗,但都收入微薄,家庭非常困难。2008年,他来到建平县职业教育中心参加电工技术培训,毕业后,被安置到大连造船厂工作,从“苦大力”变身为“技术工人”,工资大幅度提高,而且长期稳定。


  谈到知识改变命运,韩跃军总会提到一个人——张金波,建平县职业教育中心校长。14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只有120余名学生,濒临关门的学校,如今已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每年有3000多名农村的孩子从这里华丽转身,成为各条战线上的人才。


  刚刚调到职教中心时,这是一个“纪律差、老师懒、学生烂”的乱摊子。没有一个好的环境,一切改变都无从谈起。张金波从规范校风校纪入手,严抓狠管,为此他得罪了不少人,有同学、有亲属、也有领导。学校开除的学生中有街头混混,有教师子女,有干部子弟,有自己的弟弟……他的叔叔指着他的鼻子骂,街头混混到他家里砸玻璃、摔电话、撕衣服,他面无惧色。因为他知道:职教中心是用知识为老百姓打造铁饭碗的地方,如果不震住这些混混,就不可能获得广大师生的信任。


  终于,一个气正风清的职教中心又出现在了群众面前。有了良好的校风,张金波又开始了大手笔的学校规划建设。校园占地200亩,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硬化、绿化、美化面积5万多平方米,配套完成48个专业实习实训室和4个实训车间。财政困难,资金匮乏,他去县、跑市、赴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为使校园建设达到标准和如期完工,他无论晴雨、不分节假,一直坚守在工地。硬是在缺资金、无经验的情况下,实现了建平职业教育的“多校合一”。由于长时间劳累,他的身体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夜里经常失眠,人又黑又瘦,与实际年龄极不相称,然而,他最欣慰的是学校日新月异,一年时间就跻身省级标准化职教中心,自2008年起,年招生人数始终位列全省第一。 

     这么多的学生走进了学校,我们绝不能让他们两手空空的出去。“一年成型,二年成人,三年成才”是张金波和全体教师规划的育人理念。他始终站在职业教育改革的制高点,用职业教育的前瞻意识引领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改革中指导全体教师编制了内容更符合企业要求、更贴近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形成了国规教材与校本教材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相适应、基础平台与专业化方向相衔接、具有建平职教中心特色的课程体系。在模式创新中总结确立了专业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相衔接、实习岗位与所学岗位相对接、职业素养与企业用人标准相吻合的特色实习、实训新机制。

  “校内一年级有实习日,二年级有实习周或实习月,三年级有校内外结合的顶岗实习”,这种长效的实训机制,提高了学生的“即插即用”功能,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1%,对口就业率达到93.6%,就业稳定率达到92.9%。


  “好马”更需“好鞍”。为了让学生们都能学有所用,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张金波确立了“内引外联”的多维就业网络建设理念。“内引”就是看准区域产业发展实际,引领、扶持毕业生在家乡自主创业。建平迅速发展的畜牧业、农业和矿业使中职学生返乡创业成为可能。他紧紧把握这一发展机遇,创造性地提出了“校乡合作、校村合作、校户合作、校场合作、校矿合作”的办学理念,建立教务处、就业办和学校各部门、专业课教师广泛参与的学生创业指导团队,形成以学校为中心,以就业指导教师为纽带,以覆盖全县为目的的联动创业链条,扶持、帮助优秀毕业生回乡自主创业。几年来,学校创业指导团队为2879名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提供创业信息一万多条。“外联”就是看准发达地区企业,实行校企联合办学,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输出技术人才到发达地区就业。通过广泛调研、积极运作, 2010年4月15日,学校成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辽宁唯一签约的人才培养基地。现有近2000名毕业生在天津工作,平均月工资在2500元以上,仅工资一项,一年就可以为建平老百姓带来6000万元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