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时期,亟需大量的农业技术专业人才,这对农业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遇到了诸多困难,招生难、就业难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科专业的发展。潍坊职业学院主动适应产业需求——
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褚志梅 孙维富
作为在全国率先提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业大市,山东省潍坊市近年来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面对新形势,有着农科专业悠久历史的潍坊职业学院主动跟进,不断加大农技服务和培训力度,为潍坊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农技人才的“储备库”
韩晓飞,潍坊职业学院2007级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毕业生,参加工作不到一年的她,如今已是山东洲元种业有限公司的技术骨干。而在一年前,临近毕业的她为最终落实工作单位着实踌躇了一番。作为全国职业院校农业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六七家大型农业企业纷纷向她发出了加盟邀请,而她最终选择了山东洲元种业有限公司。“在这里,工作与专业对口,在校所学的技能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她说。
“职业素养高、上岗时间快、实践技能强”成为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的普遍评价。近些年,学院农科专业毕业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可喜局面,部分专业毕业生甚至在二年级时就已经被企业“预订一空”。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社会对农技人才的巨大需求为农业职业教育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农科专业建设必须从传统农业中走出来,主动适应产业需求,紧跟发展趋势,突出办学特色,这样的专业发展才能满足现代农业上档升级的需求。”对农科专业办学,潍坊职业学院院长王家爱有着自己的看法。
现代农业所衍生的大农业生产,为学院农科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农业标准化生产“催生”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农业国际化的发展使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应运而生,农村城镇化建设对环境美化的要求也让园林技术专业不断发展壮大……
在发展过程中,学院涉农专业的办学特色愈加凸显,专业设置覆盖种养、加工、经营、检测、环保等各个方面,基本涵盖了农业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园艺技术等6个专业先后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省高职示范专业和潍坊市品牌专业;“食用菌栽培技术”等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个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1人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被评为全国农业职教名师。短短几年,学院农科专业在校生人数由不足500人发展到现在的近3000人,“农技人才找潍职”已成为当地农业企业的普遍共识,成为地方现代农业发展农技人才的“储备库”。
“虫子”专家和“蘑菇”教授
席敦芹教授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下乡时的情景。当农民朋友从田间四面八方涌来争抢手中的技术资料时,让当时刚毕业的席敦芹着实感到手足无措。但也正是这种争抢,让她深深地感受到农民朋友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渴望。
一晃20年过去了,当年那位羞涩的姑娘已经成为当地知名的农业病害防治专家。而在她熟识的农民口中,大家更愿意称她为“虫子”专家。在潍坊职业学院,和“虫子”专家相似的称谓有很多,老百姓以其特有的质朴,为他们熟识并尊重的教授们起了他们认为最贴切的名字:“花卉”教授曹春英、“蘑菇”教授周希华、“小麦”教授王振华、“果树”教授陈美霞……经年累月的下乡服务,也逐渐让这个群体组成了一个团队,清一色的女性、清一色的教授是这个团队最大的特点,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之为“活跃在田间的‘巾帼教授团’”。
“下乡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段时间不和农民朋友接触就会感觉哪个地方有点不对头。”周希华教授笑着告诉我们。而每天一早,周希华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就是登录她的网上咨询台,回复来自全国各地食用菌种植户的技术咨询。
学院每年都要组织农林、机械、信息等方面的专家教授下乡开展科技服务,为农民朋友排忧解难,培育蔬菜、花卉等科技示范户1000多户。100多名教师受聘于政府、企业,担任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工作。
同时,依托学院的6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6个院级研究所,学院先后承担完成了国家、省、市级各项科研课题,其中许多科研成果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效益。学院与青岛嘉路园艺、寿光万芳园艺等企业合作,成功进行了切花菊、蝴蝶兰快繁及栽培等十几项技术创新,每年为企业生产园林植物组培苗50多万株。“半夏种质资源保存、优良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开发”等省科技攻关项目和良种产业化项目解决了种质保存与脱毒等关键技术问题,降低了种苗生产成本,仅此一项就为当地农民创造直接经济效益500余万元。
“土法子”也是“金点子”
“果树养料的传输就好比公路运输。从济南到青岛,那么远的路,如果把树矮化一半,就好比从潍坊到青岛,大大缩短了养分、水分的运输里程……”来自临朐县上林镇的刘瑞兴正站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授课的他并不是什么专家教授,而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参训学员。
这只是潍坊职业学院面向现代农业开展新技术培训创新的一个缩影。学院在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中发现,有的农民经过多年的摸索,有了一套书本上没有但在实践中非常有效的“土法子”。“土法子”也是“金点子”,把这些“金点子”挖掘出来,既能解决农民生产中的难题,又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真正把培训搞活,让农民得到实惠。
刘本玉,昌邑市北孟镇李戈庄一村的一名普通农民,从事果树生产30多年,曾在学院参加了潍坊市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2009年他注册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潍坊市昌信雪莲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现已发展社员208户,合作种植面积2600亩。仅2010年,就按销售商品交易量返还成员分配盈余100万元,培训成员540人次,带动非成员农户1200户。
如今,仅潍坊市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一项,学院就已经培训1万余人次。“我们的培训目标不仅仅是教给农民新技术,更重要的是通过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更多农民共同致富,真正做到培训一人、带动一方、致富一方。”学院继续教育部主任周月华教授说。
在潍坊市“农民变职工、变民工、变市民”发展战略中,学院主动承担起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任务,先后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5000多人。在参与的各项培训活动中,不仅对参训学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还对参训学员进行法律知识、生活常识、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综合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