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导读
宁波江北区免费培训十万"新市民" 提高素养
2011/8/26

宁波江北区免费培训十万"新市民" 提高素养


中国教育报 刘华蓉








帮外来务工人员和失地进城农民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宁波江北区免费培训十万“新市民” 


  原本只有初中文化的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甬江街道乌隘村的任意华,一年前参加区里组织的免费技能和文化课“双证制”培训,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成人职业高中文凭和高级营销员职业资格证书。凭着这两个证书,他今年如愿以偿在一家国企找到了新工作,当上了高级营销员,工资比原来翻了一番。如今在江北区,像任意华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和失地农民有16万多人。


  这一切得益于江北区3年前推出的“十万新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宁波市江北区经济较发达,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仅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也产生了一大批失去土地的进城农民,城区外流入人口高达16万多人,几乎占常住人口的一半。这些“新市民”在带来经济发展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管理的新挑战。江北区副区长戴瑜告诉记者,如何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和进城农民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保障社会和谐,成了江北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江北区找到的办法是:发挥教育的作用。


  张丽娟2007年高中毕业后,就从老家安徽出来打工,至今已在江北区一家纺织企业干了近4个年头。“不会农活,像农村里的城市人;又觉得自己跟城市格格不入,像城市里的农村人”。这是小张初入城市时碰到的尴尬。江北区社区学院通过调查发现,这些“新市民”大多学历较低,有的只上过几年小学,缺乏在城市就业、创业的技能,而且,他们的环境意识、卫生观念还很淡薄,举止不够文明,文明素养有待提高。


  怎样改变这些“新市民”?江北区教育部门从2008年开始实施“十万新市民素质提升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对居住在江北区的10万多名“新市民”进行免费教育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普及基础文化、电脑知识、岗位技能等。3年来,江北区建立了三级功能有别、职责分明的“新市民”教育机构:社区学院—8个街道(镇)“新市民”教育中心—市(村)民学校,并在“新市民”聚居区设立4个教育基地。


  财会中专、计算机中级工、建筑工程管理员、劳动保障、法制意识、交通法规等150个培训项目,教育培训活动2000余场次,培训“新市民”11.6万人次,其中岗位技能培训3.28万人次。这样的培训力度带来的是江北区社会风气的转变:以前没事打牌闲逛的少了,街上无事生非打架争吵的少了。


  “双证制”学历教育培训,学员只需修满一定的学分就能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成人初中或成人职业高中文凭。这项培训一经推出就吸引了各街道(镇)群众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报名,首批共招收了会计从业资格证、高级营销员、计算机操作等专业10个班460名学员,合格毕业428人,其中一半以上是外来务工人员。第二批就有多达3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前来报名。许多“新市民”在取得新学历后获得了薪水更高的岗位。


  江北区慈城镇“慈湖人家”小区居民原来大部分是靠田吃饭的农民。为了帮助这些失地农村妇女就业,社区联合市民学校,开办了“妇女家庭小作坊”,并举办了“如何成为新居民”等一系列讲座,开设识字、网络知识、兴趣爱好等培训班,同时,引进编织、烫花、面点、插花等制作工艺。通过“妇女家庭小作坊”,该小区70%以上的妇女实现了再就业。


  江北区教育局局长祝宪丁告诉记者,在推进“新市民”教育的过程中,江北区已经形成了“一街道(镇)一特色”,如孔浦街道的“一刻钟课堂”、白沙街道的新市民家长夜校、甬江街道的村校联动教育模式、文教街道的“364工程”等。这些教育项目直接影响了每个“新市民”家庭的生活,带给他们新的憧憬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