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课程助学生找回信心 师傅开小灶指导技能过关
在沪求学都江堰职校生99%就业
晚报记者 杨玉红 实习生 张倩雯
昨天,记者从上海市教委获悉,2008年8月,按照国务院和教育部统一部署,1193名来自地震灾区都江堰中职校的07级、08级学生来沪转移复学,被安排在上海24所国家级重点中职校的30个重点专业。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在沪的学习、生活,上海的中职校为他们开沪语班、开幸福课程、开小灶,让孩子找回自信,技能全过关。如今,除269名因身体、学习等各种原因中途返回外,其余924名学生顺利毕业,毕业就业率达99%。
都江堰学生交出“满意答卷”
“徐爸,我们会每天上网看你的!”、“姐,有空来四川看我们啊”……上海市教委职教处处长王向群介绍说,很多都江堰学生和老师告别的场景,让人情不自禁地流泪。都江堰学生通过二至三年专业学习,不仅都顺利完成了各门课程,获得毕业证书,还有不少学生获得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的相应职业资格等级证书。
记者从上海市教委获悉,都江堰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取证率达到90%左右,不少专业的证书通过率达100%。经统计,都江堰灾区学生毕业就业率99%。王向群直言,都江堰学生不仅学会一技之长,也没有辜负上海的“姐姐老师”、“哥哥班主任”的辛勤付出。
中职校纷纷开沪语班烧川菜
很多都江堰学生回忆起刚来上海的生活,都表示曾遭遇“水土不服”,这让他们更想念家乡。为此,沪上很多中职校的老师们忙碌起来,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南湖职校、东辉职校、徐汇职高等学校纷纷为都江堰学生开办沪语班,通过看上海特色电影、学唱上海话流行歌曲、排演上海情景剧等方式,帮助他们熟悉上海方言,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徐汇职高的班主任张文敏惊喜地说,课间休息时间,还有几位学生来办公室向她展示刚学会的上海话,甚至还会用“222”的沪语发音来考自己。
上海菜非常甜,一些刚来的孩子悄悄将饭菜倒掉。看到这一幕,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徐敏到处给孩子搜罗四川辣酱。振华外经职校特地为四川学生烹制川菜,为都江堰学生开设专窗。遇到节假日,上海的老师又从家里带来中秋月饼、清明青团、端午粽子、立夏鸡蛋……
针对都江堰地震灾区学生的特殊情况,市教委和市财政局制定特别资助政策,对这些学生在沪学习期间免除学费、书簿费、素质教育活动费和住宿费,还给予伙食费、交通费补贴以及一次性提供生活、学习用品和校服等。都江堰学生在沪学习期间共获得2400万元的财政资助,平均每生获得2.85万余元资助。
开小灶让学生技能全过关
东辉职校的08旅外2班班主任孙莉回忆说,2008学年的下半学期,对于这些都江堰的学生来说,是非常艰难的,因为要面临多个考证任务:英语初级考证、计算机初级考证、饭店英语C级考证,这一系列他们最不擅长的学科,要在一个学期内全部掌握。为此,学校给一些基础特别差的学生开小灶补习,计算机老师特地给他们增加实践时间。然而强烈的落差感,还是让一些学生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抱着“一个也不能落下”的信念,孙老师不仅用自修课的时间帮他们补习英语,陪着他们去机房上机操作。甚至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到他们的寝室给他们补习,还将几个基础特别差的学生接到家里开“小灶”。经过努力,这些学生全部成功过关。
开幸福课程帮他们找回自信
不少都江堰学生两手空空来到上海,学校除了提供全部生活用品,更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抚慰,帮助他们重建自信。上海市经济管理学校还为都江堰学生开设“幸福课程”,引导他们重新认识自我,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该校的“感受幸福”的课上,袁老师请学生写下“我现在拥有什么? ”,学生们纷纷在黑板上写下 “健康”、“生命”、“梦想”……随后,在多媒体屏幕上映出了 “残疾人雨天修车”、“山村孩子渴望读书”等画面,让学生进行对比。
负责课程的袁老师说:“幸福课不是教大道理,而是在上课中让学生们去体验和发现幸福,树立自信。 ”袁老师说,“幸福课程”的课堂上会采用情景导入、师生对话、小组互动等形式,是一种体验式的课程,引导学生从“听众”变为“参与者”。袁老师透露,都江堰学生上了这门课后,一些沉默寡言的孩子变得活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