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互动:主动评价 完善教学
——记我校心理健康教学新视角之四
上船技校
近日,我校心理教师根据学校学生心理特点,积极主动探索,与学生共同开拓新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互动教学模式。
在课堂上老师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但一般都在每门课结束后,该结果性评价虽然有一定的功能,但对于改善本学期的课程毫无用处。在实践中发现,将结果性的教学评价改为阶段性的教学评价,可以变被动为主动,有效改善课堂教学。老师们努力尝试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主要通过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程度、学生的感悟和体验、心理测验以及日常行为观察等 4 个方面来评价课程的教学效果。
老师们会在每个学期初、学期中、学期后主动安排多次阶段性教学评价。一般的实施方法是:教师自己制作调查问卷,内容可以包括对课堂的总体评价、你认为堂课中做得较好的方面有(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以及堂课中需改进的方面等。收集到信息后及时调整课堂,可以使教学更符合教学对象的需求。师生的沟通也就在彼此的互动中变得更为融洽。
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要靠教师有较丰富的人生阅历、情感的热情投入、流畅的口语表达、高度集中而又发散的思维、灵活机动的驾驭和调控能力,这样才能将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达到自我教育和放松的目的。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目标应该包括培养全体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个性品质和帮助个别的学生消除心理问题两个方面。根本上说,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与个性品质更有意义。根据积极心理学的观点,积极的心理品质本身就具有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的作用。只要个体的积极心理得到了发展,自身潜能得到发挥,自然就能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但是对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困扰,教师也应当予以重视,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以不同方式和教师进行进一步的沟通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