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体验 交流分享
——记我校心理健康教学新视角之三
上船技校 田广晓
近日,上海船厂技工学校心理教师根据学校学生心理特点,积极主动探索,与学生共同开拓新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互动教学模式。
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指导下,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实践中,构建了“体验·分享”型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应该着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真正站在他们的立场想问题。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问题情景的设置一般可以采用典型案例来呈现。案例应注重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
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学生中,通过心理咨询和学生进行交流等方式,收集来自本校学生中的典型案例用于教学。同时在典型案例呈现的方式上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文本的案例,可以是寓意深刻的漫画,也可以是网上搜索的切合实际教学主题的类似“心理访谈”的视频节目,还可以通过心理情景剧的方式来展现。典型的贴合学生实际的案例的呈现可以在课堂伊始就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
问题情景设置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应该着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真正站在他们的立场想问题。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问题情景的设置一般可以采用典型案例来呈现。案例应注重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学生中,通过心理咨询和学生进行交流等方式,收集来自本校学生中的典型案例用于教学。
在典型案例呈现的方式上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文本的案例,可以是寓意深刻的漫画,也可以是网上搜索的切合实际教学主题的类似“心理访谈”的视频节目,还可以通过心理情景剧的方式来展现。典型的贴合学生实际的案例的呈现可以在课堂伊始就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
积极心理品质介绍
根据积极心理学的观点,积极的心理品质本身就具有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的作用。只要个体的积极心理得到了发展,自身潜能得到发挥,自然就能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在教育内容上,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更应关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体验、人格特质、创造力等方面。
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重点在于发现学生的积极心理潜能,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如个体积极的情感体验、良好的习惯养成、积极人格的培养、积极的心态形成等。这些内容既符合学生和社会的需要,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服务对象,又有利于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充分发挥心理教育的功能。
课堂心理活动体验
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因此,要改变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最好就是通过活动的方式。在积极心理学看来,只有当个体有了更多的积极体验之后,才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这种要求来自个体自身内部,所以更容易形成某种人格特征。
由于受师资、场地等多种因素的限制,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以“大班化”教学为主,学生的位置也是齐刷刷地面向讲台。因此课堂心理活动的设置一方面要考虑到人多、位置无法移动等实际因素的限制;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活动体验的空间。
例如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教学,可以设计让学生跟前后左右同学交流、沟通的活动中,体验人际关系的真谛。如可以选择“我说你画”来让学生体验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性。活动后,每个同学都会有深刻的体会:人与人的沟通需要提问,需要交流,不能够自以为是。提问越细,了解到的就越接近真实。问得越多,自己想象和创造的情形就越少。而这些体悟迁移到生活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交流质量。
交流与分享
分享是将自己的过去经历以及在活动中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出来与同学共享。由于每个同学的生活背景不同,因而对同一问题的观点和同一活动的感受都会有所差别,这种多元的价值观为个体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背景,为解决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同时还为形成适应性认知和行为模式提供依据。在此课程中,我们让学生体验后自由发言,通过学生脑力激荡式的发言,在相互学习中获得启发,从而产生心灵的共鸣,使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升华为技能。
在一次“大风吹”的活动中,林同学的感言是:“我非常喜欢心理健康课上进行的互动游戏,这种简单而欢乐的游戏,会在不知不觉间拉近了同学间的心灵。这次游戏让我最大的感触是大家在欢乐的笑声中,使班级同学相处的更加融洽,面对投机取巧的同学,我们都能进行惩罚,让同学们树立一种公平公正的心态,对我们往后的工作,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在教师与学生课中互动,通过活动体验、交流分享这个环节,明显感受到了学生的成长,让学校的教师内心为之感动,教育就是在润物细无声中慢慢转化的,在学生的体验感悟中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