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节日内涵,传承民族文化
----记我校1304班“清明节”主题班会
上船技校 王亮亮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描写“清明”的优美诗句,即将到来的“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也是郊游踏青的好时节。“清明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还列入法定国假日,这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民俗节日的重视。然而,许多青少年学生对这个节日的民俗意义和相关传统文化知识却知之甚少,为了让同学们了解清明节的来历、风俗、文化内涵,增加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培养感恩思源的精神,1304班班主任王亮亮老师静心准备,召开了“挖掘节日内涵,传承民族文化”主题班会。
本次班会主要从清明节的由来、清明习俗以及如何过清明节等三方面内容进行,让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有更具体、详实的了解。并且通过缅怀祖先和革命烈士,让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有感恩之心,学会好好学习、热爱生活、爱父母、爱同学、爱老师、爱班级、爱社会。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但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它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植树,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1979年,中国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仍以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以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造福子孙后代。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然,清明节是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其最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自古以来,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人们都会进行纪念。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和革命先烈纪念碑,已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良好形式。
作为当代中职学生,必须要有感恩的心。时刻牢记现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无限缅怀革命先烈,时刻谨记自己的使命和任务,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扬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做好时代的主人,更要做好祖国未来的接班人!
通过今天的班会活动我们深刻理解了清明节的来历和节日含义,中国人历来注重情感,不忘本,我们对先人的祭祀是发自内心的感恩与缅怀。我们要用实际行动让亲人、先祖感受到我们的情意与祭奠;我们还要沿着革命先烈走过的足迹,树立榜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不怕牺牲敢于奉献的精神。
我们华夏儿女也一定会一代代延续“清明节”这一民族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