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实践活动 > 法制导航
城市科技:现场急救,让人人更安康
2011/9/2
现场急救,让人人更安康

——我城市科技校参加2011年松江区

红十字会现场急救公开课研讨活动记

炎炎盛夏,酷暑难当,八月的申城也激荡着火热的激情。8月15日,松江区红十字会协同泖港镇红十字会在泖港镇示范科技助残扶贫基地举行“2011年松江区红十字会现场急救公开课研讨会”,来自松江区南片区和松江城区各个单位的共计8名现场急救的老师进行了当天的公开课展示活动,我校的周晓兵老师和潘松老师也应邀参加了活动。


与时俱进  完善师资


现场救护就是指在意外灾害或突发疾病现场,对伤患者所采取的一系列的初级的抢救措施和方法。过去,一提到“救护”,人们认为是医护人员的职责,但是远到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近到最近的“7·23”甬温线动车组追尾事故,都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灾害和事故层出不群,和我们都近在咫尺,而医护人员不可能马上到达现场进行救护,这就需要每个公民的全力参与,才能为伤病者赢得最佳的抢救时间,提高伤病员抢救成功的机会。因此,普及救护知识、人人掌握初级救护方法、共同参与现场救护对挽救和维护伤病员的生命和健康显得尤为重要。这不是一种荣耀,而是一种使命,是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会精神的充分体现。这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标志,也是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共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此,上海市政府协同上海市红十字会从2007年启动了作为市政府实事工程的“三年急救普及培训任务”,迄今为止已经完成了1000名红十字急救师的培训工作,我校的周晓兵老师和潘松老师就是这1000名红十字急救师中的一员,和其他急救师一起3年多来在自己单位或社区开展群众性的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工作,共同完成了市政府世博会召开之前本市35万名红十字急救员的既定培训任务。但是,时代总是在发展变化当中前进的,时过境迁,现场急救的知识和技能也有所更新,变得更简单更科学了,同时原先的1000名红十字急救师也因种种原因有所流失。因此,为了巩固原先师资培训的成果,对现有松江区的红十字急救师的人数和业务水平来个彻底的摸底,完善师资建设,松江区红十字会组织了本次的作为红十字急救师的复训项目之一的“2011年松江区红十字会现场急救公开课研讨会”活动。


取长补短  各领风骚


本次的“2011年松江区红十字会现场急救公开课研讨会”活动共分四期,分别于松江区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泖港镇、九亭镇、小昆山镇和中山街道依次举行。8月15日上午九点整,首期红十字急救师公开课研讨会在泖港镇红十字会的鼎力协助下在泖港镇示范科技助残扶贫基地正式拉开帷幕,松江区红十字会的领导和泖港镇红十字会的领导一起参加了当天的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由松江区红十字会的周老师主持,她对本次公开研讨课的目的和意义做了详尽的阐述。接下来,区红十字会的杨老师对现场急救公开研讨课的要求做了说明,并宣布“2011年松江区红十字会现场急救公开课研讨会”活动正式开始。经过抽签,来自松江区南片区和松江城区各个单位的8名现场急救的老师分别展示了自己全面的现场急救知识、技能以及良好的教学水平。来自新浜镇的庄棋军老师本身是一名医生,扎实的医学知识让他对现场急救有更深的理解,他以娓娓动听的讲解和细致到位的包扎把“离断肢的处理”讲解得深入浅出,博得了现场的一片掌声,也赢得了本次公开课研讨会的开门红。我校的潘松老师和周晓兵老师也分别从止血和骨折的固定方面充分展示了自己作为学校专业老师的特长和实力。紧接着,松江区劳动局培训中心纽惠南老师的“灾难逃生”、叶榭镇费薇老师的“心肺复苏”、泖港镇龚明军老师的“开放式气胸的处理”等等都从不同的侧面对现场急救的知识和技能来了个全景式的展示。特别是每位老师讲完以后,红十字会的专家和在座的老师们一起都积极点评,哪里讲得好,哪里有问题,让大家都有了一个交流、提高的平台和机会,真正实现了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展望未来  再谋发展


本次的“2011年松江区红十字会现场急救公开课研讨会”活动历时3个小时,始终洋溢在热烈、祥和的氛围当中。最后,松江区红十字会的潘秘书长做了总结,他说:“今天的现场急救公开课研讨会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各位参与展示的老师也充分展现了自己全面的急救知识和过硬的急救教学本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和目标。”同时,潘秘书长也提出了殷切的期望,他希望通过这样的培训班能把松江区现场急救的师资队伍建设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他也希望松江区的每一位现场急救师能转变观念,主动承担起法律所赋予自己的光荣职责,尽己所能,掀起松江区群众性现场急救事业的新的高潮。参与公开课研讨活动的老师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感受,我校的周晓兵老师说:“公开课研讨活动让我学到了很多先进的理念,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消除了自己很多的困惑。比如,泖港镇龚明军老师的‘开放式气胸的处理’就让自己在这方面的欠缺豁然开朗,受益匪浅。”我校的潘松老师也觉得:“这样的交流活动让大家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特别是急救师中有医学背景的医生和有教学背景的老师的珠联璧合,让大家都在现场急救的教学培训中找到了最优和最佳的教学方式。”其他的老师也都觉得,应该让这样的交流形式常态化,以谋求松江区群众性现场急救事业的更大发展。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急救,让人人更安康。我国历来就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良好传统,在今年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确定的“世界急救日”9月10日即将到来之际,我校的两名老师将协同松江区红十字会和其他所有现场急救师一道,誓将克艰解难,义无反顾,培训出更多拥有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市民,以全面提升上海的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形象,让上海成为幸福的人间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