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世纪,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对着巨大的挑战,人力资源作为国家发展的关键战略之一,它的开发与利用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第四届教育国际论坛上,来自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陈宇主任,就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业准入制度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问题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记者: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反映劳动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特定技能、专门知识和工作经验的证明,与学历文凭证书不同,它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了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的要求,反映了劳动者从事这种职业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请您介绍一下职业资格制度、就业准入制度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以及我国职业资格制度的主要特点。
陈宇:产生于生产和经济活动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并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同时,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又强烈影响着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发展方向。
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它有两个支柱:学科性教育和职业性教育,它们各自具有独立的形态,服务于不同的发展目标。
学科性教育按照科学体系的内在逻辑,更侧重于理论、知识和学术的严谨和完整,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并随着学科领域的发展而发展;而职业性教育更侧重于生产和工作的实际需要,直接服务于经济和生产活动,并推动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它按照生产活动的自身规律,在职业领域发展。
过去我国长期只注重学科性教育,而将职业性教育仅作为普通教育的拾遗或补充。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长期照抄照搬普通教育那一套,甚至本末倒置地要求生产适应教育培训的需要,而不是教育培训适应生产和市场的需要。在市场经济迅速形成和发展今天,这种局面再也不可能维持下去了。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不断改革发展,一个与适应经济活动要求,适应生产变革要求,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的新型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正在迅速形成和发展。现在,一个学科性教育与职业性教育并举,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并重掺局已初步形成。
我国职业资格制度有四个主要特点:
第一,从制度体系上看,我国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鉴定体系隶属于国家证书制度体系。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有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行和管理职业资格制度体系可分两种方式:一种是竞争性分权管理体系,就是由自由竞争产生的各种非政府性证书机构来推行和分别管理职业资格证书;另一种是非竞争性集中管理体系,就是由政府、或者政府授权的权威机构来集中统一地推行和管理职业资格证书。我国及东方大多数国家都采用集中式的管理体系。
在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证书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通过国家法律、法令或者行政条例的形式,以政府的力量来推行,由政府认定和授权的机构来实施。这就使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具有国家的特征(NVQ)。
第二,从认证方式上看,我国职业技能鉴定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第三方认证的现代认证规则。所谓第一方认证、第二方认证,实质上就是培训机构(劳动力的供给方)或者企业机构(劳动力的需求方)自培训、自考核、自认证的传统方式。而第三方认证则是由独立于供给方和需求方,与上述两者都没有行政隶属和经济利益关系的第三方来进行认证。这是国际通行的认证原则。
逐渐采用第三方认证是我国人力质量认证和资格管理方式的一个根本性变革,对于提高我国人力资源质量评价系统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有重要作用。这一变革不但完全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且与国际通行的规则相一致,为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最终走向国际化,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创造了条件。
第三,从考试性质上看,我国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属于标准参照的考试模式。考试活动通常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常模参照考试,另一类是标准参照考试。常模参照考试的成绩具有相对性,考试具有选拔性功能。标准参照考试是以某种既定的标准作为参照系进行解释的考试。这种考试的成绩具有绝对性和达标性功能。
职业技能鉴定具有标准参照考试特征,其所有考试学的基本参数,包括难度,区分度等,都与常模参照考试不同。对常模参照考试不重要,甚至不需要的一些参数,如目标一致性参数,试卷等值性参数等,对于标准参照考试则是特别重要的参数。
第四,从鉴定内容上看,我国的职业技能鉴定采用了职业导向的内容体系。这种体系完全不同于学科导向的内容体系和结构。职业导向的内容体系以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通过运用职业功能分析方法制定,并且通过国家职业标准的形式确定下来。各国职业教育改革都殊途同归地走上了职业导向的道路。这说明,职业导向的内容体系,符合全球职业教育改革的共同方向。
记者:就业准入控制是推行劳动准入预备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的重要手段。在特定的领域,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强制性就业准入控制,是政府维护公民切身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的举措。请您介绍一下我国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有关问题。
陈宇:1999年6月,国务院批准颁发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人事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和国家工商局等六部委联合颁发的文件,首次提出了建立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控制的重要政策。劳动预备制度从实质上看,是一种以就学替代就业的政策。政府通过扩大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同时扩大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大力发展非义务教育,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投入教育培训活动,开展就业前的职业教育培训,让不能升学的青年人都能参加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培训,以延迟新生劳动力的从业年龄,达到既提高未来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又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一举两得的效果。
2000年3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张左己部长签署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6号部令,规定从同年7月1日,对87个职业和工种实行就业准入控制。
记者:过去10年,我国人力资源的资格认证制度初步完成了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形态的转轨;实现了由企业内部考核向国家法律法规指导下社会化管理体制的转型,并正在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并重,学科性教育和职业性教育两种教育并举,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并且和其他管理制度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正成为企业发展的活力源泉,成为劳动力市场的通行证。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不断完善形成良好的衔接与互动,请您谈谈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的指导原则。
陈宇:概括我国职业资格制度建设的全部经验,我们可以总结出我国职业资格制度建设的指导原则,那就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原则。在职业资格制度引导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资格教育培训体系正在孕育和完善之中,并成为劳动者职业生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把教育、培训、就业和企业制度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同时,是把个人和社会及企业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我们最重视的:一是就业;二是企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均衡发展的关键指针;企业是国富之源。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经济,是没有硝烟的战争,企业就是这场战争中的军队。
这两个问题是紧密的联系,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中国企业发展的主要依托。推进就业是充分利用廉价劳动力资源推动经济发展、企业发展的需要。就业问题,说到底不能靠国家、靠政府,还要靠企业。企业发展了,壮大了,特别是中小企业大大发展了、壮大了,就业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我们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要充分考虑如何为就业服务,如何为企业服务。
我们已经确定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方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将严格按照能力主义的道路发展。
我们所倡导的能力包括了贯穿于劳动者职业生涯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职业能力的内涵正在被重新结构化,它不再只是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的代名词,态度、敬业精神、协作精神和行为评价等开始进入能力建设的大舞台。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原则正在改变学科导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产业现场的实际需要和认同正在主导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内容和形式。
www.chevyu.net.概括地说,职业能力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1)职业特定技能。是指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划分的特定技能范围,如,我国将职业划分为1 838个职业,目前国家职业标准的制定,以及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考核活动均以此为限进行。随着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不断有旧的职业消失,新的职业产生。如电子商务师、物流师、物业管理师、人力资源管理师、心理咨询师等都是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产生的新职业。
(2)行业通用技能。是在一组特征和属性相同或者相近的职业群中体现出来的共性的技能和知识要求。从实际的操作需要来看,可以定义为我国现在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科目中提出的指导原则。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技能鉴定中心近期颁布了通用管理能力测试大纲,这其中规定了所有管理者所应具备的通用管理能力。
(3)核心技能。是范围最窄、通用性最强的技能,是人们在职业生涯甚至日常生活中必需的,并能体现在具体职业活动中的最基本的技能,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可迁移性。掌握了核心技能就掌握了21世纪的通行证。它影响幅射到整个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特定技能领域,是人的终身发展和终身成就影响最深远的能力。开发和培育后备劳动者和在职劳动者的核心技能,能为他们提供最广泛的从业能力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记者:近年来,在管理理论和实践中,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请您具体介绍一下什么是企业核心能力以及员工素质与企业核心能力之间的关系。
陈宇:所谓企业核心能力是指企业的独特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环境应变能力。它们是企业内在的、独特的、最不易改变和最难被模仿的能力。一个企业真正的力量,不是厂房的宏伟,场地的宽阔;不是资本的雄厚,设备的先进。一个企业真正的力量,是它的核心能力,它集中表现为企业中人的因素的力量,表现为个体的活跃和团队的凝聚。不难看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员工的核心技能之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的高低,最终取决于企业内多数员工的核心技能的高低。开发核心技能的意义十分重大。
尽管各国都在进行核心能力研究,但是,在核心能力的内涵、种类、范围、影响等一系列基础性问题上还没有完全统一的意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职业技能开发的需要,结合国际上的先进经验,确定我国人才能力的核心能力包括8个大类。
(1) 交流表达。通过口头或者书面语言形式、以及其他适当形式,准确清晰表达主体意图,和他人进行双向(或者多向)信息传递,以达到相互了解、沟通和影响的能力。
(2) 数学运算。运用数学工具,获取、采集、理解和运算数字符号信息,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的能力。
(3) 改革创新。在前人发现或者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或者改进新方案的能力。
(4) 自我提高。在学习和工作中自我归纳、总结,找出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扬长避短,不断自我加以调整改进的能力。
(5) 与人合作。在实际工作中,充分理解团队目标、组织结构、个人职责,在此基础上与他人相互协调配合、互相帮助的能力。
(6) 解决问题。在工作中把理论、思想、方案、认识转化为操作或工作过程和行为,以最终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工作目标的能力。
(7) 信息处理。运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的能力。
(8) 外语应用。在工作和交往活动中实际运用外国语言的能力。
我们正在开发的这8种核心能力标准。构成了一个整体,为劳动者职业技能开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职业素质背景,并可以提高职业教育和培训培训的效率。
记者:随着经济社会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职业资格证书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在论坛上有专家说,取得了一个职业资格证书,等于在就业的天平上增加了一个很重的砝码;同时,职业的半衰期越来越短,人才处于不断的折旧中,这些在对职业教育与培训提出不断发展的要求的同时,也对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请您谈谈今后几年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如何完善与发展。
陈宇: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我们确立了中国21世纪职业资格制度发展战略目标政策,那就是:在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原则指导下,为生产一线、服务一线、经营一线的一切需要能力认证的劳动者,提供科学、规范、公正、有效的能力认证服务。21世纪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发展战略目标要点是:
第一,从产业现场出发,制定真正符合要求的能力标准。
第二,建立行为导向的培训课程。行为是活动和能力的总和。开发多种学习领域,制定学习计划,为每一个劳动者和企业的能力开发定制课程,提高开发的效率和针对性。
第三,开发基于产业现场的能力测评技术。要使资格认证来自于产业现场,并能够回到现场应用,其中的关键在于能够使劳动者的能力可以在现场表现出来。评价的核心手段是命题技术和考评方法。在命题技术上,我们建立了与鉴定目标体系相匹配的测评工具体系。通过目标体系的元素,和测评工具的可表现性,建立试题和试卷的开发标准。在测评方法上,坚持在产业现场表现或再现典型职业活动的方法,主要评价其解决问题、执行规范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并通过流程管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保证论证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第四,改善职业资格的管理和服务方式,进一步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加强对企业和学校的直接服务。
记者:谢谢您接受本刊采访。祝愿职业资格制度在我国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为国家经济起飞和社会均衡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陈宇教授小档案——
陈宇 湖南省南县人。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主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任。毕业于北京经济学院(现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曾获我国首届劳动经济学硕士学位。长期从事劳动经济、人力资源开发、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理论研究,参与国家有关政策设计和实施。著有《劳动经济学原理》、《现代工资理论与管理》、《人力资源经济活动分析》、《劳动科学体系通论》等著作;主编《当代劳动科学丛书》(十卷)。主持或参与主持过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和国际合作项目,如《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德职业教育(双轨制)合作项目》、《中英职业资格证书合作项目》、《中德职业资格证书合作项目》和《中英核心技能研究项目》等。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项。作为“为发展我国劳动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的专家,受到国务院表彰,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网址.www.chenyu.net)。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 (责任编辑:荀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