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心理学原理在校会课中的应用
上海市贸易学校 肖卫民
学校德育工作纷繁复杂,德育工作者是学校最忙碌的角色尤其是当前形势下的职业技术学校,每周一次的校会课也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教育的氛围与成效。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往往会得到这样的信息:校会课是讲政策、讲纪律,我不吵不闹坐那里还不行啊?!这种消极的情绪反应应该引起我们德育工作者的思考。如何能将45分钟的校会课的功能扩大,使常规德育教育的向心力增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如何能使学生成为校会课的好知者、甚至乐知者呢?
一、 校会课使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学校不仅使教书场所,更是育人的环境。学校德育工作正是承载着培养、教育符合社会、时代需要的有用人才。加强中学生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是关系到我国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和“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根本问题。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忽视或不注意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取的。我们办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量的德才兼备的人才,使其在国家建设方面发挥才能,社会服务,服务人民。由此可见,德育工作的重要无庸置疑。因此,我们必须明确:把德育放在首位,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需要。
青少年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品质,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在社会的影响下,在集体和个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就是借助各种途径和方法,校会课就是对全体学生加强政策宣传、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行为规范等的教育,是切实落实《两纲》精神的平台。我校德育工作的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健康教育、政策教育、节假日教育、纪律教育,甚至宣布获奖及处分决定,都是通过校会课进行的,每周一节的校会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所占的份额与比例是相当大的,况且职业学校的学生行为有偏差的比例较高,纠偏工作必须日日抓,而校会课释然学生明确纪律与违反纪律严重后果的窗口,是让学生清除兄弟班级动态、比学赶帮的平台。因此,校会课是学校开展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之一。
二、 传统校会课存在的弊端
1、 没有特性,只有惯性
一般学校每周都有一次校会课,而校会课的内容也就是思想教育、不良现象、规章制度、评比、表扬、批评、处分等等,开学伊始,学校就把一学期的校会课安排下发给班主任老师和学生早就知道其全部内容,对学生而言,只要每堂课听听就行,无关痛痒,广播里讲,学生这只耳朵进、那只耳朵出,觉得与己无关,反正要完成的工作,班主任老师会重复……校会课内容没有新意,没有特点,成了一种惯性。老师只是被动的说,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这样的校会课的成效可想而知。
2、 没有实际,只有距离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往往抛开学生身份实际的东西,注重一丝不苟地按照课本进行科教。一味地说教远不如父母的下岗、家庭矛盾、社会新闻、师生关系等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来的实际,后者对学生影响更大。虽然中学生独立分析能力还不完善,但对自己所关心的事,对老师的一言一行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因此,校会如果不注意身边的事、从日常生活出发,运用崭新的教育设备,辅以鲜活的事例,形象生动地进行教育,一定不会收到良好地教育效果。
3、 没有情感,只有说教
苏霍姆林斯曾经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到另一个头里,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这种心灵的接触,可以让人在严寒的冬天感到春天般的温暖,让人享受被爱之乐,也可以在炎炎的夏日,让人有寒彻心骨、被冷落之感。在现在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往往过多地提出规则和要求,忽视情感因素在教育和个体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情感是思想道德教育中最活跃、最个性化的因素,注重情感在思想品德课中的作用,是思想道德教育成功的关键而传统的校会课不要说学生有激情、产生共鸣,恐怕大多数学生边听边在心里说“假的、空的、大的”,这样的教育只能使学生离我们越来越远,使我们的教育目的落空。
三、 运用情感教育心理学原理改进校会课思考与实践
情感教育心理学认为:“所谓情感教育,从最根本的课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育目标,增强教育效果的教育。”现代教育论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的统一。
1、找源头,以情激情
以情激教就是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和观点的同时,伴以激情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从而达到以情促知,知情交融的教育效果。情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在教育中的情绪状态对学生的情绪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情感起着关键性的激发和调节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快乐的学习情绪的产生取决于教师健康地积极情绪的影响。如果教师在教育中情绪欠佳,精神不振,那么就会感染学生,使之产生类似的消极情绪状态,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反之,教师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以振奋精神,改善学习的效果。但是,教师是生活于定产生关系中具有社会性的人,难以避免有烦恼和不愉快,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情感控制力,不能将某种消极情绪带进校会课。作为教师,在教育中因把自我积极的情感于教育内容的情感融为一体,然后用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语言,充分表现情感的感染功能。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一书中说过:“我们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只有生气才能产生生气,死起只能从死气而来。所以你要尽可能的使自己习惯于蓬勃的生气。”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情绪应是快乐的,要以积极的情感鼓舞嘎然学生,通过情感具有感染功能,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试想,如果当教师绷着脸或表情冷漠,或怒气冲冲走进教室时,学生定会感到情绪压抑,气氛紧张。而教室面带微笑,心情愉快地上校会课时,学生定会倍感亲切温暖,快乐激情便油然而生,就能使他们敞开心扉,更好地接受教育。相反,如果教师能和学生一起互动,学生的情绪就会被调动起来。可见快乐的情绪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促进作用,对教师教育活动也有相应的促进效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教师对教材的冷漠态度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其所讲述的教材和学生之间隔着一堵墙。”在教育中,我们应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对社会发展的信心、对学生发展的期待随着教育内容一道带给学生,以拨动、引发、激起学生在对情感上的涟徛和共鸣。
2、抓教材,以情施教
教材是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在组织校会课内容时,应许选择具有较强时代性和思想性,但更重要的是要寻找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并体验其中所蕴藏的情感因素的原材料。准确、合适的校会课内容是取得教育成功的前提,因此,教师要研究内容,领会其精神实质,挖掘其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使教育内容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
长期以来,我校始终将礼仪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来抓,将其基本礼仪修养作为学生的基本技能来落实,通过多年的探索,形成呢“以礼貌礼节为起点,以礼仪训练为手段,以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以道德内化为归宿”的礼仪训练流程,最近,我校又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呢“校园‘文明礼仪形象大使’”的评选活动。结果,从全体学生的礼仪知识的理解和对我校学生礼仪现状的评判,最后到三个环节的决赛,即运动装、休闲装和正装的服装展示、英韩三种语言的回答问题、我行我秀的才艺展示,无不使学生欢欣鼓舞,即锻炼呢学生的能力,更使学生真情流露、体验成功,更重要的使:只又选择有“情”的教育内容,才会让学生获得情感上的体验,这才是真正的成功。
3、重形式,挖掘情感
学校开展德育活动形式很多、途径很广,如何选择即适合学生的成长,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不做表面文章,而是真正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内心出发、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亲身体验、心灵意会,主动的、乐于接受的活动知识、技能和思想提高!而不是枯燥的说教!如果将传统“传授——接受”教育模式在传统那教育中有其优越性,达在素质教育实践中,这种教育模式日益显现促其弊端:不易正确地发挥教师地主导作用,强迫命令、压抑学生地主动性,脱离学生地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往往教师讲得多而学生活动少;注重表向集体而忽视个别指导。
近期,我校又开展呢“想说就说、想发就发,谈谈你的观点,说说你的感受”的校园网络直通车活动,每逢校会课,我们总要留出一段时间,就上周发布的由老师或同学提出的观点,经由全体师生在MSN上的探讨进行汇总播报,同学们在下面听得时而紧张、时而会心一笑、时而会有同学自告奋勇发挥观点,甚至引发激烈争执,我们得校会课不再老师得一言堂,也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情感因素,创造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热情,唤起学生的自主性教育,在教育中真正体现“乐中育人、爱中育人、美中育人、玩中育人”,以及情感教育的原则:寓教于乐、以情施教、师生情感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