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1月,我曾与我的同仁一起,就本市实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经验撰文,并通过典型引路、制度建设等行政手段,增强学校对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基本要求的落实,推进青少年学生的形象建设。时间一晃,我们已迈入了新的世纪。回首这十多年来的教育成果,学生的基本道德行为规范和精神面貌还是有令人欣慰的表现。然而,面对21世纪,未来的各种严峻挑战促使我站在新的角度进行新的思考。那就是如何与时俱进,从上海的实际出发,根据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开展各具特色、卓有成效的青少年形象建设活动,塑造国际大都市良好的青少年道德形象,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以为,在21世纪的今天,上海青少年学生的道德风貌和基本素质培养应该注重于青少年学生全员参与的内在心理机制的激发,着力于遵纪守法、道德自律水平的提高,创新于国际视野、人文素养、创新意识、诚信合作等形象要素体系的构建,从而为未来新上海人形象塑造奠定基础。
一、唤起主体内在的道德责任意识,是塑造新形象的动力源
道德需要内动力。主体外化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自主、自觉、自愿、自律的主体行为。只有当个体对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有内在需求时,他才会对道德规范和自身的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学校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自我需求,尊重学生的需要和选择,激励学生内驱力,让他们在体验真爱的过程中,认同并践履行为规范,内化为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并最终养成主体道德行为的自觉性与持久性。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行为培养过程中,过多的强调依靠规章制度的约束,忽视了学生个体对道德行为的心理需要与愿望,缺少亲和力;过多的追求表面的形式和效果,忽视了道德教育过程的“真实性”;过多的强调“道德认知”为起点的“说理教育”以及就事论事的训练,忽视了学生个体成长中情感态度、生命活动、价值选择等内在体验和过程反思。凡此种种,必然影响着青少年学生道德素质的有效建构。以下是我们检视的一些现实情况:
——行知反差较大。我们从调查中发现,当代学生环保意识很强,“会尽量做利于环保的事”比例高达89.5%;但同时,我们又可以从调查中看出他们的环保行为较差,“在公共场所从不乱扔垃圾”的仅占33.1%;愿意帮助他人的平均百分比为86%,而在公共汽车上经常给老弱病残孕者让座的仅有26.3%,偶尔让座的却占了64.1%。
——人格分裂的潜伏危机。学生在学校是“三好学生”、队干部,经常在学校打扫卫生,为别人做好事。可是在家是“小太阳”,什么事都不干。
——“道德作伪”现象。表现在学生的作文中,一些学生杜撰自己的父母双亡或同学有困难,自己如何战胜困难或帮助同学做好事。
——弄虚作假时有发生。学校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评比检查,会让学生做一些虚假的事,以求获得好名次。
上述现象,要分析的原因有很多,仅从学校教育内部而言,主要在于长期过多的重视外在制度的约束作用,成人化的教育方式,忽略了让学生了解具体规则背后的道德内涵,忽略了道德情感与道德体验,忽略了道德主体内心的自觉。真正富有成效的教育要从激发青少年学生内在道德需求开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当作“容器”灌输,更不是机械地把他们视作无生命的物体加以“规范”。控江中学的“爱心之旅”志愿者服务队连续几年到新华医院,为患白血病的儿童带去关爱与欢乐,亲身经历于这样的环境中,激发了志愿者们强烈的内在情感需求,尽管白血病房搬迁至浦东,但他们仍乐此不疲地穿梭于“爱心之旅”无私奉献中。上海一些中学的志愿者们在阻击“非典”的行列中主动管理学校的饮水机卫生,每天为班级开窗通风等等,显然,遵守公共规则和道德的意识,已成为主体内在的道德自觉性。道德教育无时不在,今天的“SARS”疫情无疑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正在对学校的道德教育提出了反思的要求,如何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道德现象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让德育回归生活,回归真实。
二、新一轮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以下简称“示范校”)建设,应成为青少年学生新形象塑造的契机和载体
1.观念创新,新一轮“示范校”建设要与时俱进
强调观念创新,就是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改变过去德育工作者习惯把自己作为主体,单纯把学生当作受教育的客体,采用“我说你听”、“我教你做”,重单向灌输,忽视双向互动、平等交流的教育模式。虽然以人为本、以学生为发展主体的教育理念已经得到传播,教师也具有承认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但要把观念真正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仍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教师的言行举止满意度不高,满意度为“一般”占35.3%,有42.6%的学生曾受到过教师的讽刺、挖苦,自尊心和人格的伤害。我们把“示范校”作为“小公民”道德建设的示范实践基地,其目的是让学生由被动为主动,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验,他们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应当让学生在参与“示范校”建设中,结合学校、家庭、社区等身边发生的事,提出问题,克服困难,面对挑战,经历体验,承担责任,贡献智慧,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的主动权,形成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在参与性活动中向自我教育的最高境界迈进。只有这样,才能使“示范校”真正发挥引导、示范和辐射作用。为弘扬上海城市精神,带动家庭、社区共同实践基本道德行为,促进中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作出示范,形成以“爱国、守法、文明、诚信”为特点的上海青少年学生的鲜明、持久的道德风貌,从而反映出新时期上海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最高水平。
2.内容创新,不断提升新一轮“示范校”的发展内涵
提升“示范校”发展内涵,首先要理解小公民道德建设“五小”实践内容的内在关系。“五小”活动内容体现了儿童与家庭、儿童与伙伴、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儿童与自我五大基本社会关系,其中“小主人”是道德建设的核心,体现为一种人格。“小帮手”体现为一种能力,“小标兵”体现为一种责任,“小伙伴”体现为一种尊重,“小卫士”体现为一种义务,小公民道德建设“五小”实践活动实际上是完善人格的全面奠基教育活动。其次,提升“示范校”发展内涵的主要含义是:在管理上,注重学生、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的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运行机制的构建,注重校内外道德环境与人文氛围的建设,注重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在教育内容上,注重使学生在诚信意识、遵守公共秩序、保护环境、文明礼貌等道德行为上有突破性进展,使学生在法律常识、规则意识、法制能力及法律素质等方面有显著提高。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联动,引导上海青少年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3.方法创新,提高新一轮“示范校”建设的实效性
如何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围绕提高青少年学生道德素质,把握学生品德个性心理差异的规律,使底线要求与先进性要求结合,这是青少年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之一。大量调查研究显示,中小学生心中的偶像和榜样已呈现多样化倾向,这是价值观多元化在人物模仿上的体现。在青少年形象建设过程中,不少学校都能坚定地唱响主旋律,开展“寻伟人足迹,学伟人品格”等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到革命纪念地和市、区各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考察,进一步了解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袖人物的生平事迹和高尚品质。很多学生通过亲手制作一张张伟人生平卡,向自己心目中的伟人学习,让能体现“三个代表”的领袖人物、英雄人物屹立在自己面前,成为重塑自我的榜样。同样,许多学校正在实践中探索和思考,如何在道德现实主义的土壤和根基上开掘引领时代精神,让学生自己寻找在生活中可触、可摸、可亲、可信、可学的道德人格楷模;如何回答德育面临的个性化的挑战,在实践活动中,根据青少年学生的个性特征和道德水平的差异因材施教,使之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取得主动发展,完成个体社会化过程,不断促进自我成熟。
“示范校”要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基础道德教育的机制创新与方法创新。青少年学生的形象建设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通力协作,我们倡导注重学生、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的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运行机制的构建,这也是新时代可爱的上海人基本要素实现的必备条件。因此,需要动员每一所学校都来创造新办法,建设新机制。七宝中学在培养学生的“孝心”意识上年年有新招。2003年春节前夕,学校要求每个学生在春节期间给父母或长辈讲三句话(“祝您新年快乐”、“祝您健康长寿”、“为了我,您辛苦了,谢谢!”),做三件事(在除夕吃年夜饭时为他们盛饭,为他们敬一次茶,为他们洗一次袜子),在最简单最平凡的小事中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体验与提升。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教育处和浦东新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建立了规范中、小学生交通行为的齐抓共管机制。通过双方建立的“联系单”,对区域内中小学生“过马路不走人行横道线、走路不走人行道、骑自行车逆向行驶、骑自行车带人、自行车无牌无证、闯红灯”等15条内容责任签约,并利用交通宣传大篷车深入社区学校宣传,使规则意识深入人心。长宁区创造的“社区青少年道德评议台”等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载体,增强了道德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三、探索新形象的基本要素,体现上海青少年学生新形象的基本特征
21世纪是更加文明的人类社会,我国在加快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当代学子如何才能成为适应新世纪的竞争者,或者说应以什么样的形象迎接新世纪的竞争?这是需要广大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探讨的一个崭新命题。在此,我想抛砖引玉,发表一点个人的拙见。我以为其基本素质主要表现在:
1.富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在参与改革开放建设,全球化竞争中,要胸怀祖国,不辱国格和人格;具有自信从容的宽阔胸怀和气量。培养同情心、正义感和良心,懂得运用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去理解、同情、关心、爱护、帮助社会中需要关爱的人;培养对集体、对环境的归属感,珍惜生命,关爱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为创造优美、雅致、清爽的自然环境尽义务。
2.道德自律的意识和能力
道德自律和社会他律是个体在道德实践中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在他律与自律的关系中,自律是基础,他律必须通过自律而起作用,离开自律的他律只能是消极的、被动的。要提高青少年学生基础道德素养,懂得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知道不允许做什么和应当怎样做;懂得在公共场所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树立公共利益、国家利益至上的意识和基本行为准则。
3.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学习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未来的竞争将是复合型人才的竞争,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综合能力的通用人才,要求竞争者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新事物。因此,青少年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目标,养成勤奋刻苦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但要努力学习和掌握现有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探索新知识与信息的技能和手段,具有分析、研究、运用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4.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个民族知识创新的综合能力将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和关键。创新所涉及的是人的内在素质,包括观念意识、科学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都要体现创新的特质。今天的中学生将是2010年世博会的建设人才,培养创新个性尤为重要。要学会求知,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丰富的想象力和顽强的毅力,勇于探究,敢于实践。
5.诚实守信的合作精神
诚信是对以各种规章制度所体现的社会契约关系的承认和自觉遵守,表现为不欺骗、讲信诺、守践约,它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重要道德体现。广大中小学生要树立“信用至上”的意识,强化信用、契约等观念的培养,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按规则办事”、“要说到做到”的好习惯,在与伙伴、与他人的交往中以及周围环境中弘扬诚信为本的美德。
上海青少年学生形象的塑造和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渐进过程,也是一个在富有时代特点的社会实践中体验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着眼于“世博会与上海新一轮发展”的目标,在培育城市精神中,有机地融入学校精神品牌的建树,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形象塑造的环境和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