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特色展示 > 行为规范示范校建设
时政大赛小结(2)——电子工业学校 盛幸
2010/6/18

   

拓宽德育教育渠道的一种尝试

--------时政知识大赛活动的启迪

上海电子工业学校    盛 幸

摘要:上海市中等学校时政知识大赛活动有利于拓宽学校德育教育渠道。本文从教育内容、教育阶段、教育导向等方面,就时政知识大赛活动的作用进行了简略分析。

 

关键词:

    时政知识大赛活动;德育教育渠道;学校德育教育

 

    由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党委宣传处、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和职教处等领导机关指导,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上海市教育报刊总社、上海市德育发展中心主办,《当代学生》杂志社等单位协办的上海市中等学校(含中职生)时政知识大赛已经举办了七年,成为沪上知名的一项学生赛事。如今在各所中职校中间,流传着“专业技能看星光(计划),人文素养看时政(大赛)”这句话,由此可见大家对时政知识大赛活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一项普通的赛事活动为何受到欢迎?其中蕴含着哪些有利于拓宽德育教育渠道的因素呢?笔者通过几次参与组织本校学生参加该项活动的实践,有几点感想。

    众所周知,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相对而言,其他德育活动包括时政知识大赛活动应视为次渠道。主渠道与次渠道若能珠联璧合,其效果将是相得益彰。时政知识大赛与德育课堂教学在内容、阶段、导向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它与其他德育活动相比,具有规格高、影响广、时效性强等特点,因而在着力拓宽德育教育渠道上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一,教育内容的相容性

  时政知识大赛活动之前,《当代学生》杂志都发行专辑,刊载一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各行各业的动态剪辑,并且对应着学校的课堂教学,以试题作为载体,传递着内容广泛的德育教育的信息。

    1,试题主题明确。

    每一届时政知识大赛主办方都旗帜鲜明地确定一个德育主题,比如第七届的主题就是迎接上海世博会,并且相应地配发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同时兼顾一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比如第七届大赛试题就包括了新中国60华诞庆祝活动、增强民族团结等德育因素。这些试题反映的内容对参赛者而言,有不少就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德育活动,真正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因而是绝佳的德育素材;对德育理论课教师而言,也等于添置了一个小型的德育教育资源库。像“如何认识金融风暴”的试题,主办方给出的参考答案就包括了“历史上的金融危机”、“什么是次贷危机”、“美国救市缘何‘独木难支’”、“全球救市大行动”等相对比较专业的资料,笔者读来深感受益匪浅。

    2,试题取舍合理。

    所谓取舍合理,是指主办方牢牢把握学校德育教育内容,试题选择大多与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有关,而这五项教育正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参见詹万生主编的《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像“西藏在元朝正式归入中国版图”、“中俄黑瞎子岛边界的划定的意义”等试题,事关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大事,是具有相当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的政治教育素材。其他的试题则涉及了生存教育、美育教育、体育教育、科技教育等方面,人文素养含量较高,比较受学生欢迎,也便于德育理论课教师选择经典素材丰富课堂教学。主办方对一些小市民津津乐道的花边新闻则坚决排除在试题之外。

  3,试题难度适当。

    笔者仔细查阅了历届时政知识大赛的各套试卷,深为主办方高超务实的命题指导思想所折服。主办方无意把时政知识大赛办成诸如中央党校、人民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翻版,而是立足于中等学校学生德育教育这个实际,分寸感把握极佳,考的就是参赛者的德育知识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绝无偏题怪题之弊。比如有一年上海某高职校几位住宿生因缺乏消防常识,在面临突如其来的火灾时,惊慌失措而失去了最佳的逃生时机,数人遇难。为此时政知识大赛主办方不失时机地加强了法纪教育、心理教育和生存教育的内容,在次年中职组复赛的试题上,要求参赛选手根据2009年五月一日起实施的经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回答两个问题:第一,请写出新消防法确定的消防工作的方针。第二,请你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为预防校园火灾提两条切实可行的建议。该题集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于一体而更侧重于能力考核,不失为经典试题。

 

  二,教育阶段的连贯性

  哲学观点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连续阶段和非连续阶段的统一。德育教育过程也是如此,它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受到日常生活规律的制约。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参与德育课堂教学、德育社会活动等可视为该过程的连续阶段,学生的休闲、生理功能恢复活动等可视为该过程的非连续阶段。就一般意义而言,这种连续阶段和非连续阶段的界定是确定的。但在一定条件的影响下,这种界定又是不确定的。所谓一定条件是指一切影响德育教育的主客观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环境等。实践表明,只要将蕴藏在师生中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出来,德育教育过程中的连续阶段势必相对延伸。诚如鲁迅先生坦言,他的成功秘诀就是当他人喝咖啡闲聊时,自己埋头专注于社会问题的剖析。

  时政知识大赛作为时下中等学校学生人文素养宣传普及的活动,确实起到了调动各方积极因素的作用。根据竞赛规则,时政知识大赛分为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且不论在这过程中德育教师一方如何尽心尽力,就以学生一方来讲,进入决赛的选手哪个不是依靠平时积累和赛前冲刺从而脱颖而出。很难想象一个平时德育理论课成绩平庸且学习态度不太积极的学生,最后能够出现在决赛赛场上。若把平时积累和赛前冲刺也看作德育教育过程的连续阶段,那么正好说明德育教育渠道得到了拓宽。德育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因为时政知识大赛活动的持续开展而强化了自身的教育功能。一方面德育课堂教学为时政知识大赛奠定必要的德育知识和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时政知识大赛又为德育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鲜活的德育素材。

  比如,有一届中职组复赛第60题“循环经济”的答题要求与《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第四章《经济结构及其协调发展》比较吻合。

  又比如,还有一届中职组决赛第56题“台海大三通”这个时效性很强的素材,可以极大地丰富《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第八章当中《“一国两制”与和平统一》的课堂教学。

再比如,第七届中职组初赛试题简答题第一题有关“2009年6月1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高票通过《食品安全法》”的解答,可以很好地帮助中职生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

 

  三,教育导向的激励性

  教育史上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两种教育模式都会产生相应的教育导向,区别在于前者对受教育者产生的导向效应是压抑性的,而后者的导向效应是激励性的。

  时政知识大赛作为一项宣传普及人文素养的德育教育活动,从表象上看,它也需要通过层层“应试”关,选拔优胜者进入决赛,更有众多参赛者被淘汰。但这只是形式上的“相似”,从本质上讲,它是素质教育的产物,它产生的导向效应是激励性的。

    1,活动方法的激励性。

    面对大量的时政信息,死记硬背肯定是无济于事的。作为时政知识大赛活动的指导教师,我认为与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我指导学生采用分析法、筛选法、比较法等多种方法处理相关时政信息,同时又鼓励他们遇到问题尽量通过自己查阅资料来解决。平常课余时间采取“两两相对”的“互助组”方式互问互答,巩固知识。集中训练时专门攻克一些疑难问题。这样既提高了效率,又让学生亲身体验了“跳一下摘到金苹果”的愉悦。

    2,活动过程的激励性。

    如前所述,只要将蕴藏在师生中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出来,德育教育过程中的连续阶段势必相对延伸。以我校历届时政知识大赛活动参赛者为例,虽说不上人人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境界,但他们在课余时间用于研究问题、查阅资料、巩固知识所花费的精力还是非常可观的。零四级袁同学平时酷爱军事、历史等领域知识,密切关注当今世界各国军备动态,还订阅好几种相关报刊。笔者与其交谈过程中深感其潜力不小。时政知识大赛活动引起了袁同学的极大兴趣,在活动过程中,他俨然像个“小老师”,为同学作解答,提供自己积累的资料。凭借不懈努力,他两次闯进决赛圈并且两度荣获等级奖。

    3,活动结果的激励性。

    毋庸讳言,时政知识大赛活动参赛者能够闯进决赛圈并且获奖的毕竟是少数。然而笔者仔细观察了历届“落第的”参赛者的情绪,竟然无一人表现出懊恼和沮丧。相反,通过参赛过程,他们为自己曾经有过参加市级竞赛活动的“光荣经历”而感到自豪。笔者认为这与“重在参与”的奥林匹克运动精神是相通的。像零八级来自河南的徐同学,品学兼优,名列年级学习成绩前列。他参加了第六届时政知识大赛活动并闯进决赛圈,可惜未获等级奖。对此徐同学表现得很坦然,他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评价,就是人文科学基础知识还需要加强。他后来在假期中边学习边打工,根据自己的打工经历,写了一篇社会实践体会文章发表在校报上。而第六届时政知识大赛三等奖获得者周同学在活动过程中摸索了一套“自我解压法”,颇有成效。在以后的“我爱我的祖国”知识竞赛、“世博礼仪”知识竞赛以及第七届时政知识大赛中连连获奖,成为名副其实的“获奖专业户”。

   综上所述,时政知识大赛活动与学校课堂教育的有机结合,确实起到了拓宽德育教育渠道的作用,是一种成功的尝试。同时它给我们带来的启迪还可以延伸到其他方面。

   比如,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过去教育界崇尚“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观念。如今时政知识大赛活动的开展,彻底颠覆了这种陈旧的观念,取而代之的应该是“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条永远流动的河流”的观念。

   再比如,时政知识大赛活动年年举行,就组织机制而言,能否考虑建立长效机制,将其纳入学校统一的德育教育体系。

   另外,时政知识大赛活动也需要与时俱进,也有不断创新的要求。如此等等,笔者将另行撰文探讨。

                   

参考文献:

【1】詹万生主编:《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

【2】《当代学生》杂志

 

                                         2010年5月

 

作者单位:上海电子工业学校       邮编:201411      地址:上海奉贤瓦洪公路(洪庙社区)

作者宅电:66506208       手机:13818330949      单位电话:57132333转2211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