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特色展示 > 行为规范示范校建设
逸夫职校:发光的“金子”姐
2013/9/29
                                    发光的“金子”姐

                   ----记逸夫职校首饰镶嵌专业毕业生黄雯

     对于大多数职校生而言,“文凭就是一张敲门砖”的社会现象,令当今应倚靠技术生存的中专生选择了读书,对于创业更是望而却步。然而在我校学姐中,就有这样一位没有雄厚的背景,凭借自己的实力,为自己人生创造出一幕幕精彩文章的人,她,就是黄雯。

     在采访的过程中,听着她讲述自己是如何从一个碧玉年华的少女,一步步走向她那沿途坎坷,却最终出彩的人生时,让我领悟到了创业难,创业苦的真实先例,有能力者,才有资格拥有成功。

     在采访的过程中,当我们提起她从小在一个热爱传统戏曲的家庭中长大,为何会选择成为一名珠宝设计师时,她耐心的回答道:“也许很多人都以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就应该出什么样的结果,尽管我也曾经向往成为一代名伶,但事实是机缘巧合让我有幸与珠宝设计结缘。但我觉得艺术有其相通,我在做珠宝设计的时候,之前学到的、经历到的工笔人物、戏曲词文、以及电影舞美都会影响到我的审美倾向。”那您人生中第一件珠宝是什么,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他们的故事呢?“应该是一条有钻石挂件的铂金项链,我的成人礼。是长辈送给我的生日礼物,铂金的链子、单颗钻石的吊坠。我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认真观察钻石。钻石,看似透明无暇,简单纯白,它完美的刻面造就了它全反射的特点,所以实际上它是不透的。我相信好女孩也应该像一颗钻石,纯洁、坚强、精致、多面、光芒四射、同时有所保留。”我想,正是因为她有着这样的一份细心的性子,以及拥有着耐心的品格,也是让她有如今成就的重要的一点。

     俗话说的好,“对的选择,才是成功的开始。”在黄雯初中时期,她曾是学校里的小画家,也是理科尖子生,临近高考,有老师建议她去考大学,也有老师爱惜她的绘画天赋,指引她去报考华山美校。正当她犹豫不决的时候,她的父亲对她说: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何况,天赋真的高的话,学了艺术也能再考大学。”就这样,她选择了她热爱的艺术生涯。

在当年的高考中,艺考分更高的是装潢班,而不是首饰镶嵌。有着好胜心的黄雯也曾经想选装潢班。不过,幸运地是,当时的她遇见了当年的张建平校长,他看过的黄雯作品后,问及其爱好、特长,诚恳地建议她去学首饰镶嵌会更加适合。同时,他也对黄雯说:“兴趣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但是如果要把兴趣变成饭碗,就不是轻松的事了。”因为这句话,黄雯花了更多的时间练习她的技术,积极投入其中,也正因为这句话,她把手里这碗饭吃得丰富精彩。

     她也说了“我不认为天才是靠拍脑袋成就作品的,我更相信灵感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前期的素材积累和方案的反复推敲,成熟的好作品不会出现。而作为设计师,我们应该更多理性的分析,融合感性的需求,从艺术到技术综合考虑一件作品的设计。”当我们问起她的设计灵感大多来源自哪里时,她说:“ 我喜欢古典诗词,也喜欢现代歌曲,我喜欢自然的花草,也喜欢奇幻的动漫,我会在苏浙庭院怡然自得,也会为帝都建筑感叹唏嘘,我喜欢各地的手工艺,也爱高科技的生活产品,但我觉得:我其实和每一个上海人一样,只是一个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中国人。我们流这中国人的血,传承着中国人的价值观,我们感受着世界的文化,但我们的理解方式还是谦虚和包容。所以,世间的美都会成为我们的设计灵感,只是每个设计师诠释的方式区别。”

     黄雯在走过了那么多的国家之后, 觉得保留着中国的传统中国元素是现在的潮流,各个时尚之都都在追捧,各国设计名家都在演绎,这是一件好事,因为中国市场正在受到主流设计的重视。但我们比外国人更了解中国元素吗?又或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曾经做过完全抽象的现代设计,也做过极其古典的中式作品,前者让我觉得欲言又止,后者又令我觉得严谨有度。最后我明白了,不论形式是如何的,大多数的中国人即便再西化,骨子里还是那个以谦虚为美德、以和谐为美好、以传承为理想的炎黄子孙。

     坚持着当初的信念,成就了如今的成功。现在的黄雯,是现任老凤祥原创设计中心副主任,老凤祥一级设计师,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自原华山美校首饰镶嵌专业毕业以来,她从事珠宝设计已有16年了,作品数以千计。其中,有震惊世界的获奖作品,也有代表国家形象的政府礼品。有顶级豪华的高端珠宝,也有深受寻常百姓喜爱的时尚产品。

     黄雯由一个和我们一样的普通职校生变成了如今的老凤祥领头设计师,背后的努力只有自己知道,我们应当向她学习,成为一个自主、自立、自强的新生代学生,为以后的工作、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创业并不简单,能像黄雯那样更不容易,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准备的充分,有足够的见解以及胆识,在创业的道路上,会为我们减少坎坷,增加机遇,那么,通往成功的道路,又会更近一步!

采访:徐佳雯 撰稿:刘雪 采访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