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沪疆教育协作,践行“百千万”活动宗旨,2025年6月4日至12日,上海市西南工程学校新疆部教师团队跨越天山南北,行程4000余公里,深入喀什、伊犁、乌鲁木齐等地开展暑期家访活动。这场以教育为纽带的家校对话,不仅架起了沪疆两地的连心桥,更让“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在边疆大地落地生根。
千里家访:一场教育的双向奔赴
家访团队以“五个一”工作法为纽带:一份成长档案、一段校园视频、一套帮扶政策、一次职业规划、一张全家福,在新疆铺展家校共育新图景。喀什英吾斯坦乡兰干村,亚森江爷爷紧握教师的手,盛满对教育的期盼;伊犁霍城县热伊赛家中,桑葚甜香与民族地毯交织出温馨家访画面;乌鲁木齐的马思雨家通过视频连线,让节日喜庆跨越空间。当喀什组教师向迪丽努尔母亲展示其从“课堂沉默者”蜕变为“学生督导队组长”的影像时,母亲颤抖触摸屏幕的瞬间,成为教育合力的生动注脚。每扇家门的开启,都涌动着家校携手共育的动人共鸣。
成长接力:从庭院到未来的对话
在阿合买提江家的葡萄架下,班主任与家长翻看相册,见证一个腼腆少年成长为“星光计划”汽修能手的历程;阿迪拉父亲听闻女儿作品《草原上的雄鹰》获区艺术节金奖,当即取来传家帽饰与老师探讨民族艺术创作;毕业生贝丽柯孜带着“五载春秋师恩难忘,沪上桃李情牵边疆,千里不辞风尘路,施恩重聚暖心房”锦旗现身说法,用其月薪8000元的职业发展案例,为学弟学妹描绘可能的人生图景。
教师团队实施“一生一策”精准指导:为开赛尔解读高职生参军政策,帮邓得蜀优化高考冲刺方案,助谢伊代规划“中职——高职—本科”贯通的培养路径。这种量体裁衣式的教育设计,让每个新疆学子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坐标,这些基于家庭背景的定制化指导,让教育真正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目标。
协同共生:教育共同体的边疆实践
本次家访构建了“家校政社”四方协同机制。家访中,教育局干部、驻村干部,家长和班主任共同参与交流成为常态。在玉苏普艾力家,沪疆教育工作者共话职业教育现代化;阿布扎尔家长将招生简章郑重交予驻村干部,期待更多边疆孩子共享优质教育;伊犁座谈会上,往届毕业生讲述的“上海故事”,成为最生动的思政教材。
“当馕饼的麦香与奶茶的温热在庭院飘散,我们读懂了教育最本真的模样。”“当我们在葡萄架下与家长共商孩子未来时,才真正理解教育是一场温暖的接力。”家访教师在走访中写道。这场跨越地理与文化的教育对话,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在沪疆两地书写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篇章。教师们带去的不仅是知识的火种,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家长们回馈的不只是热情款待,更是对“五个认同”的深切共鸣。在这里,教育的温度融化了距离的坚冰,文化的交流架起了心灵的桥梁,共同绘就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