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万物生长。为弘扬劳动精神,培育学生实践能力,上海科技管理学校工程信息技术系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学生们走出课堂,深入农业基地与生态园区,通过参观学习、动手实践、团队协作等方式,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乐趣,在汗水中收获成长。
探访现代农业,感受科技赋能
在劳动教育活动中,同学们分别前往垂直农业示范基地与超级温室蝴蝶兰培育中心。在垂直农业园区,学生们惊叹于层叠式种植架上鲜嫩的生菜与芝麻菜——无需土壤,仅靠营养液与LED光照便能高效产出。技术人员讲解道:“这种模式节省了90%的水资源,还能避免病虫害。”同学们纷纷感慨:“原来农业也能充满高科技!”
在超级温室中,同学们被上万株整齐排列在培养托盘,规模化培育的蝴蝶兰而震撼。温室内自动控温、智能灌溉系统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到现代农业的精准化与自动化。“这些设备和我们学习的空调技术原理相通,比如环境温湿度调控等。”同学们兴奋地与同伴讨论。
走进生态园林,识草木悟匠心
随后的行程中,学生们来到江苏园、浙江园与河北园三大主题园林。园林技师带领大家辨识植物种类,讲解南北方植被差异:江苏园的精致盆景、浙江园的竹韵水景、河北园的苍劲松柏,无不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在“植物贴画”手工课上,学生们以落叶、花瓣为材料,创作出充满创意的自然拼贴画。有些同学将银杏叶拼成蝴蝶形状,看来劳动不仅是体力活,也需要艺术细胞!
下地劳作,体悟“粒粒皆辛苦”
真正的挑战在农田里展开。学生们卷起袖子,分组完成剥蚕豆、拔油菜、翻土播种大豆等任务。起初,不少同学分不清杂草与菜苗,动作生疏,但在教官指导下逐渐熟练。同学们第一次挥动锄头和钉耙等农耕工具进行翻土,没多久便汗流浃背:“一下午才翻完一小块地,农民伯伯太不容易了!”
晚餐时间,学生们享用了自己亲手采摘的蚕豆,还动手包起了荠菜馄饨。从调馅、擀皮到捏边,大家互帮互助,虽然形状千奇百怪,但吃得格外香甜。
劳动铸就成长,实践培育担当
一周的劳动教育结束时,工程信息技术系见习副主任吴海疆在总结会上表示:“这次活动让同学们理解了劳动的价值,也看到了专业知识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场景。”劳动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智慧与耐心的结合,未来无论是调试空调系统还是其他工作,都要像种地一样脚踏实地。
据悉,在日后课程中将持续推进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创造幸福”的价值观。这场沉浸式实践,不仅让年轻学子们触摸到了土地的脉搏,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尊重劳动、热爱生活的种子。
来源:工程信息技术系 潘贇
审核:施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