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1日,语文组杨竞老师在6号楼404开展了一节职初一年青年教师展示汇报课,课题为《归园田居(其一)》。
本节课以“归”字为核心,围绕“为何而归、从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这四个关键问题展开深入探讨。通过对相应诗句的反复诵读和揣摩,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陶渊明作为田园诗人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
学生们对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已有一定的了解,利用这一优势,重温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气节。通过对诗中的“尘网”、“樊笼”、“羁鸟”、“池鱼”意象,以及“误”“返”等关键词的深入分析,学生们深刻地感受到陶渊明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以及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
陶渊明在诗中运用了白描手法来描写田园风光,这种简洁而生动的表达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通过小组活动,学生们将创作的田园山水图(课前作业)向同伴展示,讨论其创作思路,从而更深刻地体会诗中所描绘的宁静与美好,进一步理解诗人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最后,在延伸思考环节,通过深入分析陶渊明的人生抉择,学生们联系自身经历,反思在面对学习与生活中各种选择时的得与失。
在备课和磨课的过程中,离不开师傅周群伟老师的悉心指导。在修改教案时,周老师总能敏锐地发现我教案中的不足之处,并指导我如何改进,以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有效地支持学习目标。当我提出需要班级磨课时,周老师立刻帮我安排了班级,并邀请了经验丰富的李娟老师共同为我磨课。通过这些经历,我不仅在教学技巧上得到了提升,更在教学理念上获得了深刻的启发。
附:教学反思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反思
语文教研组 杨竞
教学亮点:在教学《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时,我采取支架式教学法,通过四个关键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学习路径,这有助于他们系统地理解诗歌内容。另外,我设置画画的活动,帮助学生将抽象的诗歌意象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图像,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他们对诗歌情感和意境的理解。
教学不足:由于一课时需要完成整首诗的学习,整节课的教学节奏较快,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应化繁为简,可以把一些非核心环节设置为课前学习任务,比如知人论世环节,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引导学生对诗歌语言的分析和主题的探究,合理分配课堂时间,确保学生充分地思考,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