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学校动态
逸夫中职校:匠心传承,融创技艺——“生生不息”非遗生活美学作品展隆重开幕
    作者:逸夫职校

从流光溢彩的宋锦,到光致茂美的陶瓷;从巧夺天工的珐琅,到质朴端方的砚台;从华美厚重的漆器,到晶莹剔透的琉璃……华山艺术馆中陈列的一百多件展品,覆盖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见证着绵延不息的文明传承,是弥足珍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溯古至今,一路传承、融合、创新,在历史的长河里,源远流长。

本次“生生不息——非遗生活美学作品展”,集中呈现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市逸夫职业技术学校以及逸夫援建单位——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和新疆巴楚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部分国家级非遗技艺拥有企业、非遗传承人、工匠、艺术家的非遗生活美学作品。这些作品呈现出非遗作品的特质,体现出生活美学的特点,既是对传统工艺美术的致敬,也是对“非遗生活美学”时代精神的探讨,更体现出对传承中国文化,服务上海文化品牌的责任与担当。

展出的非遗手作覆盖近三十个不同领域的项目:海派金银珐琅器制作(市级非遗传承人/上海工匠陈徐奇)、龙凤旗袍手工制作(静安工匠江满宗、龙凤旗袍第五代传承人吴雨婷、龙凤旗袍第五代传承人张钦玮)、景德镇陶瓷(市级非遗传承人冯上锦)、武义农耕竹编(市级非遗传承人何文良)、婺州窑陶瓷(省级非遗传承人邵文礼)、壮族银器制作(省级非遗传承人蒙智刚)、砚雕制作(省级非遗传承人吴观欣)、盘扣、宋锦织造、民族乐器制作、毛毡靴制作、葫芦雕刻、金属工艺、大漆艺术、玉雕、琉璃艺术、雕塑、花丝、黄草编、皮艺、刺绣、梨木雕版、木雕、刻瓷、绒绣、紫砂壶。

展览中,逸夫职校数字交互创意工作室还设置了互动场景“把非遗穿在身上”,利用3D mapping投影技术将非遗旗袍投影在模特身上,将旗袍的设计元素转化为互动展览的一部分,让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幕或移动设备来探索旗袍的面料选择、图案设计、剪裁技巧等细节。通过数字交互技术的力量,让非遗艺术活起来,让每一位观众都能亲身体验到非遗的魅力,感受学生们的创意成果,共同探索和体验旗袍艺术在数字时代的新生命,共同见证非遗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这一部分是对非遗艺术的一种创新展示,也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更是生活美学理念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它代表了一种文化态度,一种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实践方式。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以传统和现代两个展厅呈现了传统与当代的对话、生活与美学的融合、技艺与材料的碰撞,在艺术与工艺的完美演绎下,体现出创作者的经历、个性、审美品位以及人生态度与作品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去关注创作的价值,在作品中呈现出了灵明、透彻的思想与情感。这也是当代生活美学的路径与探索。学院13个手工艺术专业方向与工艺美术研究中心22个大师工作室技艺门类,以时代背景为出发点,根植于海派艺术的土壤,吹响当代非遗生活美学的号角,让非遗走进生活,让美学引领生活,共同创建活态的美学生活与非遗生态。

上海,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文化发展生机勃勃。我们深刻认识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国学国潮文化兴起的必然趋势,更是我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再认识和再创造。保护非遗文化,传承民族记忆,成为了我们每个人的责任。逸夫职校作为上海市非遗示范校,和若干国家级非遗品牌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已有十多年,培养了青年一代的非遗传人。以人为本,活态传承,通过工匠大师的传艺授课,落实劳模工匠精神进校园;同时跨专业开设非遗技艺工作室,推动育人基地高质量发展,。以匠心致初心,保护好、传承好“技”;用科技助工艺,融合好、创新好“艺”。兴文化,展形象,更要育新人。

上海市教委职教处调研员谢俊、静安区教育局局长邱中宁、静安区文化馆馆长盛琴娟等领导应邀出席了展览开幕式。开幕仪式后,主办方之一——工艺美院主持了相关学术论坛《非遗文化传承与当下表达》。各方专家、学者、领导,就非遗传承的有效途径和创新育人模式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共同探索如何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为非遗传承与现代教育的结合提供了优秀样本,也为培养兼具新时代工匠精神与创意思维的优质复合型非遗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非遗匠心技艺,点缀生活角落。

美在细微之处,美在生生不息。

本次展览的展出时间为418日至526日,展览地点为巨鹿路700号华山艺术馆。欢迎社会各界前往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