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学校动态
逸夫职校:质立天地,百年卓越
——逸夫中本贯通环境设计专业参加“矶崎新——未来城市”文教结合活动
    作者:李艾诺、刘婧、陈嘉琳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展现学生精神风貌,培养学生多元化知识,扩大学生专业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2023102829日两个周末,在郭姗姗、李纯晔两位老师的带领下,我校中本贯通环境设计专业一、二年级共18位学生参加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组织的“矶崎新——未来城市”文教结合活动。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借由本次展览以现场教学的方式,以项目化设计制作流程,意义在于分析存在于当前城市的种种挑战,鼓励青少年建立面向未来的视野,培养青少年解决未来城市问题的能力潜质。该课程希望通过城市规划和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的深度结合,让青少年了解城市、热爱城市,引导参与城市规划的意识,为城市持续发展提供后续力量。

入馆后,首先由来自教育协作体的胡自豪老师为同学们介绍未来建筑的有关内容。胡老师提出,建筑应当是“有机”的,是一个实用的对象,建筑的艺术有相对的独立性,有其特有的规律和法则。建筑美产生于形式,产生于整体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

建筑的分布产生了城市空间格局,城市空间格局可以看作是城市物质空间构成的集中体现,是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反映特定社会文化背景、表现城市特色风貌的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总体反映。

胡老师的深入介绍与讲解渐渐将同学们引入本次活动探究的主题——矶崎新:形构间。矶崎新,作为国际建筑界的领军人物,设计了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洛杉矶现代美术馆等众多作品,其作品超越了建筑自身的框架,在哲学、视觉艺术、设计、文化研究和评论等广泛领域开展工作,并在2019年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

在参观中,同学们了解到矶崎新的设计理念与创作思维——把变化当成常态,跳出美学的条条框框做符合“本我”的设计,善于尝试不同的建筑风格、空间感觉,其建筑在跟随着时代,文化,场地和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超越了时间,具有未来感。

参观、讲座学习后,学生们在活动工作区域分小组开始这次的主题任务:设计建造你们心中的未来城市。

29日,18位同学们自由组队,分成了四组,在讲座与观展的启发下,融合矶崎新作品求新求变的创作思维,创作了《进步之城》、《云上花园》、《NucRedeem》与《过去、现在与未来》四件作品。校长助理许彦杰老师现场与同学们互动交流。

《进步之城》

该组作品是组员们通过借鉴矶崎新的“废墟一座”,以及海市计划中的分布理念,想出了阶级的想法并加以改进,形成了三层的渐变阶级城市,底层的废墟借用了“废墟一作”的花纹以及排版,以简洁风体现出人们生活体验的差异。二层运用巧妙的渐变,单薄的草原和底层形成差距,由下至上的放射性的元素可以使观赏者有一种视觉上的美感。上层采用不规则,抽象的建筑和大量植物体现出环境的美好与干净整洁。

《云上花园》

该作品展示了现代建筑与人的关系可以变得不只是栖身之所和存在的意义,也可以成为纽带,连接工作与生活,带来应有的温度。现代建筑在空间上转换生硬,使人疲惫。组员们由此矛盾展开设计,将花园错落有致地安排在不同区域,让居民都能经常路过附近花园。整体设计注重空间的流动性和美感,参考云朵的圆滑曲线,将云层层切片做成平台,连接了周围建筑的同时消除了传统连廊的重复单调。《云上花园》作为一种半公共环境,增加了空间场景的过渡,提前找回安全感。

NucRedeem

该组作品名称是由核废水英文单词nuclear与救赎英文单词redeem相结合而成。模型的设计灵感来源是对于现如今核废水排海所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和战争之下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激化问题而产生的一种遐想。假设在未来充满核废水的海水淹没了原有的城市。人类不得不转向天空发展。然而在末日之下,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会被削弱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变得越来越紧密。于是,组员们以核废水与塑料泡沫制成的废墟为底,在上层搭建了一个大的主体物作为公共空间和三个小体物作为私人空间,并由矶崎新的作品《孵化过程》中得到灵感,用几十根红线相连接,体现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联。

《过去、现在与未来》

这件作品以自然生态为主题,提醒人们要保护环境。在创作过程中,组员们用白色的模型表现出一种纯洁、干净的理念。再联想到矶崎新的“废墟”思想,利用现有材料做出了一个小型的废墟,再用黏土、草皮、沙子等做出生态环境,体现了人与环境共存亡,环境遭到破坏,城市终将变成一片废墟的主旨。

本次活动中同学们得到了深刻的体会与感悟,并且实践体验了城市建设模型的构成,同时可以看出城市的规划合理性与休闲型的重要性。一座城市不仅要有丰富的财富,还要有对人民的名义与义务,就像矶崎新的城市理念和天空发展的理念对社会有着巨大贡献。

同学们希望通过他们的展品让更多人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否则人们所生活的城市将会成为废墟不复存在。或许他们更想体现的是,如果那一天真的到来,只要大家同心协力,放下傲慢与偏见,人类就一定会有希望。

未来房子的变化不仅仅局限于概念模型,肯定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新鲜感和惊喜,让我们拭目以待!

撰稿、供稿:李艾诺、刘婧、陈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