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安排部署,首次将教育放在各项具体事业发展的最优先位序进行部署,赋予了教育新的战略地位、历史使命和发展格局,为新时代做好教育和科技、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全国教育综合改革探路者,上海将如何实现教育、科技、人才战略高质量落地?《中国教育报》近日专访上海市教委主任周亚明。
问: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上海教育将如何定位,如何勇担使命,构建发展新格局?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勇当全国综合教育改革的探路者,积极探索和积累改革制度成果,发挥好“试验田”作用。迈入新征程,上海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担当教育强国建设的探路者,推动上海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达到全球城市先进水平。一是努力当好全国教育综合改革的试验田。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持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科研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教育现代化的治理经验,促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基础教育优质均衡、高等教育特色一流、职业教育贯通融合、终身教育泛在可选,让每一个学习者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二是努力当好促进区域教育合作的引领者。充分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优势,同苏浙皖三省一道,大力推进基地共建、人才共聘、学生共育、科研共赢、资源共享,以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合作的新实践,加快探索教育强国建设的新路径,演绎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内涵,为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注入强劲的教育动能。三是努力当好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探索者。把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国际科创中心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构建联系更加紧密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实现从教育强、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城市强,提高教育发展实力和支撑现代化建设的能力。
问: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上海将从哪些方面发力,实现教育、科技、人才战略部署在上海高质量落地?
答: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近期我们将启动实施上海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十大专项行动计划,聚焦三方面综合施策:在能力建设方面,通过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构建前瞻布局、对接需求、水平一流的学科专业布局;通过建设高峰高原学科,推动25个学科领域(方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国内一流前列,厚植学科高原;通过建设高水平地方高校,提升市属高校整体实力、特色发展能级、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托高上海高等教育底部;通过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集聚顶尖科学家、学科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国际教学名师和高技能领军人才,夯实高校发展关键支撑。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构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和基础研究人才全链条培养机制;通过开展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育人,促进用好产教两种资源优势协同育人,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和适应产业迭代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实施特定领域急需人才精准培养,精准供给国家明确要求培养国际组织、国际航运、关键语种等人才。在创新策源方面,通过促进高校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原始创新主战场作用,着力在重要前沿方向取得重大原创成果。
问:上海在强化高校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有哪些举措,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答:这些年,上海抓住“双一流”建设和部市高等教育“两个先行先试”共建合作契机,发挥高校科技创新策源作用,从三个方面强化高校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并取得扎实成效。
第一,建强学科平台,厚植高校科技创新基础支撑。上海高校在建博士学位点380个、硕士学位点606个,理工农医类占比约55%。高校牵头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技平台9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前沿科学研究基地等省部级科技平台468个,夯实了科技创新平台基础。
第二,变革科研范式,筑牢高校基础研究主阵地。支持高水平大学变革科研范式,鼓励科研人员在基础前沿和交叉领域以非线性思维方式开展攻关。2021年起,教育、科技部门依托5所高校建设基础研究特区,聚焦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领域,支持青年科学家潜心开展“从0到1”前沿研究。特区高校对科研项目资金安排拥有完全自主权,可自由选题、自行组织科研、自主使用经费,考核目标上接受失败、允许试错。2022年上海高校获“国自然”项目4255项,占全国总数8.25%、占全市近90%;每年牵头获国家科技“三大奖”数约占全国高校10%,在《科学》《自然》《细胞》3个顶刊上年均发表40篇论文,基础前沿研究持续突破,区域创新策源主力军作用凸显。
第三,强化技术攻关,畅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链条。引导高校主动对接行业企业科技攻关所急,产学研协同破解关键共性技术难题。一是跨部门协同组织校企联合攻关。教育、经信等部门联手搭台,推动高水平大学与龙头企业联手,促进关键创新要素校企双向流动。二是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以专业化、市场化方式提升高校技术转移平台能级。三是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改革试点。探索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归完成人所有、单位参与收益分配的全部所有权赋权改革,激励科研人员自主转化科技成果,提高成果孵化产业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