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补贴你买一头牛,还给你买饲料的钱,正当你为国家的好政策高兴时,发现饲料被牛吃了,牛病死了。”4月6日,贵州省畜牧兽医学校党委书记邓庆生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用这个比喻揭示了当前贵州农村地区一线农业人才严重匮乏的尴尬现状。
近年来,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许多农户开始逐渐改变“青年人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儿童在家务农”的观念,当农村返乡青年希望依靠扶持政策投身规模种植、规模养殖时,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是最大的发展障碍。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滞后,满足不了农村的需求,这是缺乏一线农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原因。”做了17年农村职业教育工作的邓庆生说。这样的现状,已经成为制约贵州农村脱贫致富的瓶颈。
10年间涉农职校从13所减少到4所
贵州省人民政府网站显示,到2009年末,全省常住总人口3798万人,其中70.1%为农业人口,约为2662.78万人。
这样一个农业大省,在近10年里,涉及农业教育的职校从13所减少到4所,涉农专业严重萎缩,种植业专业几乎停办,涉农专业招生人数仅占全省招生总数的3%左右,涉农专业毕业生年不足3000人。
“现有的农村职业学校,大都没有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设置课程,涉农专业也慢慢萎缩。”邓庆生说,农村职业教育已经出现“离农”现象。
中国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在贵州,许多农村职业学校都开设了机电、计算机、数控等公共专业课程,而与所在县、乡特色农业相关的课程非常少,有的甚至没有。在学生毕业后,服务当地农业发展的能力并不高。
一位曾经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他所在的县气候土壤条件特殊,非常适宜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的水果——蓝莓,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当地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蓝莓种植。
在县里工作期间,这位副县长最希望做的一件事,就是能把蓝莓种植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同时发展蓝莓深加工产业。很快,他就发现,这是当地每一个人的心愿,但又是一个难以完成的心愿。
“蓝莓不好种,懂技术的人又不多,发展起来特别慢,缺一线懂技术的农业人才啊!”这位副县长说,县里的农村职校没有开设蓝莓种植专业,农业企业和农户都用不上职校出来的学生,“这是农村职业教育和当地农业产业发展不匹配的典型例子。”
这位副县长假设,如果当地农村职校能保留涉农教育的专业,如果还能开设一门蓝莓种植技术的课程,请县里几个种得好的技术能手做老师,学生们毕业后一定不愁赚不到钱。
©2015-2020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研究会 地址:巨鹿路700号7楼
邮编:200040 电话:32220214、62471265 传真:32220214
协办单位:上海职教在线 沪ICP备1500466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