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近年来,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以“四有”好教师为示范标杆,重点把好教师思想政治关、入口起步关、专业发展关、成才引导关,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取得积极成效。
据悉,上海全市各级普通学校共有教职工数29.91万人,其中专任教师数21.17万人。专任教师中,普通高校4.46万人,普通中等学校6.76万人,小学5.68万人,幼儿园4.14万人,特殊教育0.13万人。师德好、素质高、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成为上海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坚实保障。
推动师德建设长效化、制度化
近年来,上海注重把好教师思想政治关,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推动师德建设长效化、制度化。
一是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上海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把思想政治建设融入教师专业发展全过程,针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形势教育、国情教育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切实推进以提高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为重点的师训课程体系建设。将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列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在教师岗位聘用、职务晋升(职称评审)中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在各类人才计划和荣誉称号实施过程中,将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把关作为申报的前提条件。
二是严查严管违规行为。自2017年以来,上海积极推进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为对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上海市明确提出,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教师资格的监管,不得聘用中小学在职教师。进一步强化中小学在职教师师德教育,重申在职教师应当为人师表、潜心教书育人,不得到教育培训机构兼职、开展有偿补课、诱导或逼迫学生参加校外培训。同时,严管教师违规补课,体罚学生,违规收受家长礼品等行为。对此,鼓励社会各界举报并提供线索与证据,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将根据线索予以检查核实,对查实的违规行为,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相关学校、校长和教师,将按照有关规定,按情节轻重予以严格惩戒。建立新入职教师思想品德核查和涉性侵害违法犯罪人员从业限制排查长效机制。
三是建立健全教师荣誉体系。弘扬先进教师的高尚师德,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一方面,上海积极做好各类国家级先进集体和个人的推荐工作,如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等评选推荐工作;另一方面,推动实施本市各类教师表彰项目,如上海市教育功臣、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教书育人楷模)等,大力表彰在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今年,本市教育系统有16个单位(集体)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3名教师获评全国模范教师,2名教育管理干部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26名教师获评全国优秀教师,3名教育管理干部获评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宋庆龄学校封莉容校长还获评2019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今年推选出10人),同济大学郑时龄院士获评2019全国最美教师(今年10人当选)。同时,本市评选产生10名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教书育人楷模)、15名教师获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教书育人楷模)提名,有1173名教师获上海市园丁奖,298名教师获上海市育才奖。
四是理顺师德工作体制机制。建立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师德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明确相关处室师德建设工作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并指导高校加强教师工作部建设。
强化职前培养让教师拥有高起点
上海注重把好教师入口起步关,多措并举,高起点引领教师职初发展。
上海市积极推进教师资格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把好教师资格关。建立健全新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帮助新入职教师在师德修养、教学实践、心理素养等方面得到提升。探索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相衔接的“4+2”教育硕士培养工作,建立教育部门、大学、中小学合作培养教师的新途径。2014年起实施高校师资博士后制度,借助博士后平台强化教师人力资源储备和前期职业能力考察,目前已入选386人。
在教师岗前培训方面,上海市目前已经覆盖了所有的教师学段。2012年起,在全市基础教育系统全面实施见习教师规范化制度,共有约3万名见习教师在400多所市区两级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暨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接受培训,内容以新教师首次上岗后所要面对问题的应知应会培训为主,涵盖了职业感悟与师德修养、课堂经历与教学实践、班级工作与育德体验、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四大方面十八个要点的内容,并有具体的目标要求、培训方法、实施过程、结果记录等工作要求。经过持续多年的推进实施,已构建形成标准化、特色化的创新保障机制,系统性、丰富性的贴心课程架构,重结对、重引领的导师带教团队,以及多元化、个性化的全方位培训方法。2013年起上海在市属高校实施新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目前已实现市属公办高校全覆盖,共有3500余名高校教师获得培训合格证书。2015年启动中等职业院校新进教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让新进教师接受为期一年的岗前培训,目前共有400余名教师完成培训。
健全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体系
上海注重把好教师专业发展关,持续提升教师能力素质,全方位助推教师职业提升。
上海市积极开展中小学校教师全员培训、“1+5”专项能力提升计划、研训一体专业发展机制建设、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伙伴研修、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等工作,不断充实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创新在职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根据不同专业发展阶段、不同岗位、不同区域教师的特点与需求,形成分层、分类、分科(专业)提供培训项目与培训课程的工作机制,构建由市、区两级教师教育平台和高校、科研机构、中小学(幼儿园)等共同参与的在职教师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养培训体系,立足解决教师一线课堂实践中的问题,采用市和区县两级联动研发,建立研训一体专业发展机制,全面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素养。根据OECD(经济和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2018年“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ALIS)”结果,上海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多项指标上居于OECD国家(地区)第一,上海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大力投入与支持,让教师职业更具专业性和成长性。
近年来,上海积极开展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中青年教师国外访学进修计划、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计划、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实验室技术人员队伍建设计划、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等工作,全面提升高校中青年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应用实践、国际交流等方面的能力。2011年起上海实施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累计入选近5900余人,其中2018年起强化青年教师课程思政的要求,共资助1400余人。2011年起上海实施高校教师国外访学进修、国内访问学者、产学研践习计划,分别入选3600余人、1700余人、3700余人。2013年起实施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计划,共入选约800人。2014年起上海实施市属高校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通过改革本科课程教学、激励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建立青年教师承担助教工作制度、健全教师坐班答疑和自习辅导制度、完善教学激励人事配套制度等举措,真正把教学和人才培养作为学校中心工作。目前已覆盖全部市属公办本科高校,涉及教师8.6万余人次。上海还在高水平地方高校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依托重点建设学科(领域),以聚焦团队发展模式和创新收入分配机制为重点,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目前已在上海大学等7所高校开展试点工作,共遴选建设114个创新团队。
引育并举促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上海注重把好教师成才引导关,加强顶层设计,多渠道培养造就教育高端人才。
上海精心实施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推进名师名校长后备人员培养工程(“双名”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团队发展计划、“讲台上的名师”、特级教师培养等工作。据统计,上海普教系统中目前共有特级校长200多人、特级教师400多人,中小学正高级教师174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团队32个,名师名校长(“双名工程”)累计培养近4000名优秀校长和教师。第四期上海市“双名工程”在前三期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实施,加强人才梯队建设,设置“高峰计划”、“攻关计划”和“种子计划”三大人才计划,助力加强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引导教师和校长探索解决教育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表示,将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不断改革创新、砥砺前进,为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队伍而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