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特色展示 > 行为规范示范校建设
逸夫职校:赏逸之独秀 悟漆艺匠心
——记2019逸夫职校华山艺术馆系列分享活动“逸之独秀”
    作者:逸夫职校


张战平, 1986届华山美校校友。1987年与友人合作的漆画作品《蛋壳组成的墙》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之后长期从事于商业空间美陈工作。现与友人合作创办了木川涧手作漆艺空间工作室,从事开发实用漆器物件,致力于把中国传统漆器工艺融入到现代生活中的实践工作。

5月18日下午三时整,正值518国际博物馆日,漆器收藏馆馆长张战平老师的《一器一物》漆器分享会在逸夫职校华山艺术馆内举行。此次分享活动特邀漆器大师项军老师共同参与。

在分享会上,张馆长与项老师全程无缝对接,不疾不徐地配合多媒体为大家做了一场具体生动的分享。项老师为大家展示了他的一件件优秀的漆器作品,其中有一件作品《白的蜻蜓红的云》曾获2005年第六届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看着一件件精致的漆器作品,想必制作起来耗时耗力,不知要经过多少次打磨、抛光……张馆长认为,制作一件优秀的瓷器最应该具备的品质是“静”。心一定要静如止水,耐得住寂寞。倘若是心很浮躁,想要立竿见影达到效果的,这在漆器工艺中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漆器的一道道工艺很复杂,每一道程序都不能出错、颠倒,只能够靠时间去打磨、钻研。

项老师则认为只要能够静下心来,在作品中融汇自己的所思所感,人人都能被称之为艺术家。每一位手工匠人不仅仅要传承老祖宗的技艺,还要注入真情实感。如此一来,完成的作品才会变得与众不同。

会后,被问及今天为大家分享漆器艺术的感受,张馆长满是笑意:“作为华山美校的老校友,此次能够在母校和项军老师一起给学弟学妹们以及社会人士分享漆器,我的心情十分激动。”

项军老师则说:“通过这次的分享会,我看到年轻人能够喜欢我们中国古老的漆器,并且乐于尝试动手制作和体验它,这是最令我欣慰的。我们最开始的初衷,一个是赋予漆器新生,另一个是通过亲身实践,让同学们可以用心体会漆器的制作工艺以及背后蕴含的工匠精神、人文内涵。我相信此次分享会成功地做到了这两点。”

此次《一器一物》的分享会,两位老师最想分享的核心是什么呢?项老师微笑着给出了答复:“我始终认为传统技艺是有生命力的,而不像博物馆橱窗里冰冷的作品给人传达出一种距离感。我们所希望的,是让所有对漆器感兴趣的同学们能够参与其中、投入其中,在拉近与漆器的距离的同时,也能够发自内心的体悟、喜爱这份技艺。”

我国的传统技艺有许多都是与“非遗”相挂钩,关于“非遗”一词,张馆长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其实我国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技艺值得传承和发扬,为什么却“只可远观”而没有在生活中更好的融入和体现呢?于是,我就想用一些力所能及的形式去帮助这些工艺作品运用在生活中,让它们从“只能看看”逐渐转变为“可以玩玩”,将艺术性和实用性得到充分的融合。”

记者有幸体验到了珠子打磨。在体验的过程中,虽累却颇感满足,对最终完成的成品也相当满意,可谓是乐此不疲。从最初拿到手的蓝色小球,到经过打磨后的稍露多色――金、红、黑,再到最终的涂牙膏抛光和串线成链,一步步都是不可或缺、环环相扣的。记者在尝试打磨的过程中不免遇到了许多问题和难关,后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老师们的帮助,最终力克难关,制作出了一件理想的漆器作品。在此过程中,记者不仅仅体验到了动手的乐趣,还体悟到了手工匠人的艰辛和付出。

记者了解到张馆长长期在漆器工厂为日本定制,同时身为漆器收藏馆馆长。他认为对于中职生来说,首先要了解这份技艺,知道我国有这样传统的工艺。然后从中寻找自己的兴趣点,挖掘适合自己的内容。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全身心地投入,结合当下的学习内容,更深入地钻研和研究。

而项老师作为一名漆器大师,他认为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工智能愈发得到重视。但他并不认为手工的事物就会被淘汰。相反,这些有情怀的物件才真正具有蓬勃不息的生命力,而且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体现手工技艺的美妙和独特,这绝对值得人们去喜爱和追求。所以,中职学生应该要做的就是将这些传统的手工技艺推广出去、传承下来。

希望各位中职生能够在两位老师的美好寄语下,学习手工技艺大师的工匠精神,尽自己的一份力去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非遗文化,让魅力无比的瑰宝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学生记者团 房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