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即使是深秋的季节,阳光依旧暖洋洋的,照着飘落泛黄的枯叶,照着同学们激动不已的心情。2018年10月17日,逸夫职校环境设计一年级的同学们在陈月浩和吴云飞两位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视觉学院SIVA诞生于2005年,原名为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201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学院正式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普通应用本科高等学校: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作为上海唯一的综合类视觉艺术高等院校,引领了大视觉的艺术概念,构筑大视觉艺术创意的平台,按照“忠诚、卓越、创新、和谐”八字校训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通过对校史的了解,同学们明白,学院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成就,是靠历届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奋斗。也同样提醒着同学们为了三年后进入SIVA的机会,也为了大家将来的人生与职业道路,应该从现在起就牢牢抓住每个碎片化时间,让自己沉浸到这种艺术氛围中。
下车后,感觉微风轻拂过树叶,沙沙作响。陈老师告诉同学们这是学院的东南角,宽阔的道路两旁落满了大片的枫叶,反射出金灿灿的阳光。学院里安安静静,充满了浓厚却又轻松的艺术氛围。
陈老师特地安排了已升入本科的中本贯通班陈昉逸、乐九榕两位学长陪同大家一起参观。同学们走过草坪上的小道,来到了种植植物的温室,进入后能闻到淡淡的植物清香,不知道该怎么用语言去形容那种感觉,总之让人很放松,很舒适。温室里有开放式休息区域,一桌一桌小小的空间被植被包围着,可以在里面休息、聊天。还有几处设有摇篮椅,几乎藏在茂密的植被之间,坐上去仿佛犹如梦境一般。
离开温室区域之后我们又跟随老师和学长来到了学院楼周围。古雅的建筑被一小片一小片的小竹林簇拥着,透露出它们典雅而庄严的气息。让人眼前为之震撼的是“文物保护与修复学院”,整个建筑都采用中国古代传统的建筑形式,屋檐上是一片一片的瓦片叠加,檐角向上翘起还雕有龙头的装饰。檐影下面是精致雕琢的横额,二楼的外围栏上也有精致的浮雕,好像是讲述着某个事件的发生片段,耐人寻味。房柱与横梁接触的转角也添加了精致的雕刻。远观只知道这座建筑很精美,但细看却发现它每个角落都是那样的细致,不多不少美得恰到好处。
再进入学院深处,每栋学院楼都好似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点缀着校园的每个角落。广阔的草坪犹如一块软绵绵的地毯平辅在庄严的中央大楼前。草坪旁边有一条小河,旁边有茂密的植被和一些雕塑装扮着。同学们在这艺术殿堂里遨游时,也无时无刻不被这艺术气息所感染。在老师和学长的带领下,同学们也来到了学院的德稻楼。听讲解的老师介绍,“SIVA•德稻实验班”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与德稻教育双方联合,对国际化办学模式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探索与创新。在德稻工作室内,每一件作品仿佛有着灵魂,它们迫不及待地想向我们讲述它们所经历的事。设计者通过所设计的作品向我们滔滔不绝地阐述着自己的设计理念,也通过作品跨时间跨地域地与参观者进行交流。在这样安静又感奇妙的环境中,笔者想到,要是我们再待久一点,是不是真的会听见作品发声,讲述它们的回忆与经历呢?
走廊的一边是名人介绍,一边是工作室,能看见学长们上课的样子。看他们边听课边记笔记,时不时还照着讲解画画草图。偌大的工作室当中,艺术灵感与专业学习碰撞出令人沉醉的火花。
接着大家来到了德稻楼的空中花园,在这个出自新西兰大师之手的”心路花园”内,弯曲的道路引导着我们探索不同的风景,也产生不同的暇想。建造师的海报上印有花园的顶视图,简单明了的路线却勾勒出了幻境一般的花园。花园向外一点还有个小型雕塑喷泉,有几位同学还激动地走到喷泉后的石头路上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最后光临的便是学校的实训楼了,实训楼当中模拟的操作环境让大家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看来光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好的室内设计师更要对设计进行实践。不只是室内设计,每一项设计都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去实践,去试错。
令大家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书画修复,工作室里有学姐学长在进行工作,对待文物他们很小心,生怕一个疏忽就前功尽弃。我想他们在操作时内心也是十分忐忑的,所以手下的动作才需要细细斟酌再行动。所以,一个好的设计师离不开对专业的熟识,也离不开一遍一遍的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好的设计理念和创新之作。
下午3点左右,怀着不舍和憧憬,同学们与SIVA告别,搭上了返程的车。这不仅仅是一次参观之旅,更是得到了许多启发。通过参观,同学们更热爱自己的专业、更热爱这个学校,也更让大家对自己充满信心和期盼。对此次参观,同学们最大的收获就是,设计是无界的,也是富有有生命力的。作为未来设计领域的一员,大家要更加努力学习、不断创新、不断阅读,拓宽并深入我们对设计方面的了解,才更能够激发出我们自身创造的潜能,设计出更棒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