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海中演绎了无数次的场景,可是临近了却发现自己已全然记不得该有模样。或许,这就是成长中的遗憾,或许这本身就是成长。——题记
5月下旬,是上海市教委语文中心组来我校调研的日子。在这一个多月准备公开课的日子里,我感觉自己回到了三年前准备毕业论文的那段时光。虽然我也时刻担心着这一天的到来,但不同的是,我不是毕业季那会的孤军奋战。
感恩部门领导的信任和鼎力支持。初出茅庐,虽没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心态,也深知自己资质尚浅,但我知道,如此重大的公开课,对我来说是一种历练,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其实,从构思起步到成型定稿,从解决技术难题到提供后勤保障,从台前到幕后,部门领导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更是让我感动不已。
感恩组里老师们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从选题开始,组里老师们围绕教研主题为我拓展了不少思路。记得我第一次借班试课的那个周二,组里老师们悉数到场帮我磨课。在教研活动中,每位老师不仅发现问题,更是从多个方面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所谓“言传身教”,我从组里老师们身上也学习到了很多很多。
从选定课题开始,我就围绕“如何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这一教研主题展开了构思。最初,我理解的“语用能力”为“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但是结合到文本,特别是要把自己理解的内容,结合文本再传达出来,这一点上我还没有领悟到精髓。要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并提升自己的语用能力。我想,这既是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也是提升我自己的语用能力。所谓“教学相长”,大抵也就是如此吧。在撰写教案的过程中,经常被我忽略的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本节课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也是本节课的指向标。因此,要“紧扣教学目标”是我在撰写教案时最大的收获。除此,撰写教案时还要有“紧扣问题”意识。提出一个问题以后,我时常忘记沿着这个问题的思路展开,并总结,最后回到该问题本身。这就可能会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思路不明确的现象,导致学生也会不清楚要做什么。在这一点上,我明白了不管是写教案,还是提出问题,亦或是为人处世,都要有始有终。
在说课、评课环节,我深深地被专家、前辈老师们渊博的知识、高超教学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所震撼。一堂课,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还要达成教学目标,这是考验老师功底的。这一点,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设计教学目标方面,我明白了不仅要从课程目标入手,还要结合课文的单元目标。印象最深的是,中心组老师及时纠正了我对课程目标设定的理解误区。“课程目标中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不是三个目标,而是三维目标,它们是有内在联系的。”除此以外,一节语文课要能够在恰当的时机融入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中蕴藏的美,这也是语文课的使命。针对这节课,专家、老师们给出了针对性的指导方案,比如如何巧妙地融入传统文化,如何修改教学设计让内容更加契合文本,等等。
这节课让我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但也更加坚定了自我目标,让我受益匪浅。高水平的教育者虽是我难以企及的,但今后的我会找准方向,坚定地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俗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作为新教师的我,需要将这桶水变得营养丰富,同时要不断更新它,使之成为我自己的那桶水。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也是一条成长的路途。感恩成长之路上的指明灯,你们给予了迈开脚步的勇气。任重道远,我会博采众长,不断“蓄水”,惟其如此,才能不负众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