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将立德树人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中,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深入发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抓好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引领的核心地位,提升教学质量。上海大学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纳入“双一流”建设重点任务,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科建设等方面深化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一是深化课程内容建设。发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编教材优势,鼓励教师运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资源吃透教材,为讲好思政课提供有效支撑。组织哲学社会科学与思政专业教师集体备课,将十八大以来党的主要理论创新,有计划、分专题地融入课堂,根植于大学生思想深处。
二是用问题导向增强教学有效性。开展“问题解析式”教学,推动思政课教材问题体系向教学问题体系转向。教师紧密联系党和国家发展的实际,聚焦现实问题,形成从案例导入到理论分析、从实践探索到问题解读的“四板块”知行合一教学模式。教学实践中,教师收集整理学生关注的问题,释疑解惑注重话语体系贴近学生思想特点,“把理论融入故事,用故事讲清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学校“李梁名师工作室”运用信息技术开发思政课多媒体教学课件、建立“微课程”视频库,鼓励学生成为思政课程再造的参与者、实践者和受益者,形成一种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满足学生自学需要的新型网络教学模式。
三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对思政课教学的基础支撑作用,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已被纳入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马克思主义学院也被立项为上海市示范建设马院。扎实推进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成立十九大精神教师宣讲团,其中2人入选上海市宣讲团。成立十九大精神学生研习会,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学十九大精神·享挑战杯精神·谱青春华章”的主题教育活动,推动学院做到班班讲、全覆盖。
发挥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上海大学推进综合素养课程改革,打造“大国方略”品牌的通识课。实践“项链模式”教学,引入名师围绕立德树人串起相关学科内容的“珍珠”,打造出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中国系列课:“大国方略”“创新中国”“创业人生”“经国济民”和“时代音画”。系列课程集中了上海大学高峰高原学科和强势专业的优质师资,近百位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走进课堂,把思政教育融入学科前沿展示。系列课程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创新中国”尔雅在线课程吸引了全国500所高校的近10万名学生选课。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鼓励教师以专业课程本身的特色提炼出爱国情怀、创新意识、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要素,使其成为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具体生动的有效载体;具体教学中,引导教师避免附加式、标签式的生硬说教,注重以生动的话语引导学生在专注知识中提升思想境界。
建设高水平思政课教师队伍,引导专业课程教师积极参与思政教育。上海大学加强思政课师资建设。开展教学质量月活动,定期组织实施教学基本功培训和教学论坛。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全国知名专家讲学,选派思政课教师交流访学,使得所有学生都能共享校内外多学科专家和各领域领导干部的优质兼职教师资源,也使得校内优质教学资源走出上大辐射上海甚至其他省市高校。学校思政课堂引入名师大家、党政领导、企业高管等各条战线优秀人才,建立了专兼职教师共同参与思政课教学的长效机制,变思政教师单兵作战为团队作战。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依托骨干教师培训班、青年教师联谊会、双月座谈会等平台开展思政教育,引导教师时刻保持“教书”和“育人”的责任感,在教学、生活中给学生树立专业领域的榜样和思想道德的标杆。鼓励研究生导师、班导师、辅导员在创新创业教育、各类科技活动、社会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强化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社会担当意识,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