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导读
新湖网:上海大学思政课为什么“红”
    作者:中国教科网
    为青年打好中国底色 逐梦新时代

  思政课居然可以这么上!近日,上海大学一堂时代音画通识课上,该校社会学院和音乐学院教授联袂,用音乐旋律和历史回顾,声情并茂地讲授了国歌如何一路走来。整个课堂学生爆满,蹭课族只能席地而坐。不少学生听完课后表示,原以为沉闷闷的课堂,没想到却是热腾腾,收获满满,时间也转瞬即逝,总感觉没听够。

  思政课如何上才能圈粉?如何发挥思政课在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上海大学探索出了全新模式:教师告别单兵作战,项链模式力促跨学科联袂授课;量身定做课程,价值引领与专业知识结合为青年打好中国底色,逐梦新时代。

  国歌里聆听时代脉搏

  从晚清时期《普天乐》《颂龙旗》等带有礼乐色彩的国歌,到雄浑激昂的《国民革命歌》《义勇军进行曲》,记者看到,时代音画整堂课在两位教授的配合下,话题导入、课堂主讲、现场问答、网上互动等各环节如行云流水。讲授者不仅饱含知识,更引领听众感受国家、民族的时代发展脉搏。听课者热情参与,学生乐团还现场演奏了《义勇军进行曲》,全场齐唱国歌,把课堂气氛引向高潮。

  《义勇军进行曲》展现了中国近代史上那段血与火的淬炼,最能体现民族的斗志和决心。上海大学本科生方晓听完课激情满满地说,今天的大学生们要勇敢走在时代前列,成为奋进者和开拓者。

  有听课教师表示,课程看似讲授文艺作品,其实紧扣时代进程中的中国主题。音乐教授带来了艺术的眼睛,社会学者带来了文化的眼睛,共同使思政课堂更具思辨性、人文性、趣味性。

  课程主策划人之一、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表示,课堂成功的背后是授课团队的艰苦付出,每次开讲之前,课程负责人、主持人与主讲教师都要一起备课,对教学内容、流程和方法进行精心设计,反复修改教学方案。

  “90量身定做思政课

  据了解,今年初开课的时代音画是上海大学大国方略系列思政课的组成部分。从2014年始设大国方略,到2015创新中国2016创业人生2017时代音画”“经国济民,这些为“90大学生量身定做的中国课,开一门火一门,蹭课族席地而坐成为课堂一景。

  中国进入新时代,青年站在什么历史方位?如何迎接已经开启的新时代?思政课必须回答好这个问题。顾晓英表示,大国方略系列课正是从当今社会热点和大学生迫切需求入手,努力引领他们感受时代、读懂中国、养成家国情怀,在民族未来中看到个人的前途与责任。

  大国方略课为什么能?告别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让经济、历史、法学、文化、国际关系等各领域教授、学科带头人联袂授课,无疑是其圈粉的重要砝码。

  顾晓英称其为项链模式”——思政教师如同项链基底,课堂上起着穿针引线、主持串场、引导互动的作用;名家大咖则是镶嵌其上的钻石,他们从各自专业背景出发,带给学生不同的学科视角,形成了育人的集成效应。

  让思政课成为青年人生之路的指明灯

  上大学前,我生活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个小山村,后来考上大学、读研究生、出国深造。我深深感到,正是得益于国家的快速发展,才能实现自己更大的抱负。不久前的创新中国课上,应邀授课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资助者张建华的一番讲述,让在场学子深受感染。我相信,在这个时代,靠着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大放异彩。有学生说道。

  本科生肖畅在创新中国课上聆听了上海大学无人艇团队的科研经历后,在感言中写道:我为整个团队迸发出的团结和朝气而感动,正如老师们所说要有心怀为国的心,才能成就大事业,这句话将成为我创新之路上的指明灯。很多学生表示,课程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理论知识,而是共鸣感以及对未来的思考。

  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协作组组长忻平认为,通过集体备课、共同教研,大国方略系列课真正做到了价值引领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做到了形散神聚。不同专业背景、不同人生阅历的教师,在同一课堂回答同一主题,把道理融入故事,用故事讲清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使思政课的说服力感染力不断增强。

  上海市教委表示,正在积极开展试点,支持高校推出更多中国系列品牌课程,使之成为广受师生欢迎的热门课,并将通过推进集体备课等多种形式,把十九大精神全面融入多样化的思政课堂教学之中,努力为当代青年打好中国底色,逐梦出彩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