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专业二年级的同学们正在认真地听着老师关于具象渐变构成原理的分析,大家听得很认真,不时有人举手发问,老师很有耐心,不仅一一解答,还帮助同学们分析每一张作业的优缺点,课堂气氛十分融洽。华山艺术馆筹备组的工作人员看到这一幕,不忍打扰,静静地等候着老师下课。下课铃一响,工作组老师走了进来,原来他们是要来采访今天给我们上课的专业教师:当代艺术家——施勇。
下课后,在华山一楼会议室里,施勇老师正式接受了华山艺术馆筹备组的采访。采访从施勇老师的一次看展经历开始,他聊起最近看到一个外国的美术馆,这个美术馆是关于儿童的,从筹办负责人、设计、布展都是由少年儿童来独立完成的。所以这给人一个很简单的信息,如果你要想一个学校是培养这样一个类型的、或是这个年龄层次的学生的话,那么这个艺术馆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这是一个极其大胆的做法,但是也是极具挑战的一种管理模式。
接着他又说道:“假设从每届学生中选出代表作为艺术馆的管理者,同时也是一个策划者,让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就学习怎么样来做一个展览,怎么把自己认为好的作品收集起来。不仅仅是设计、绘画这么简单,还涉及到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等。我认为现在的学生都应该是综合性的,而不仅仅是局限于画一张好画或设计一个好的作品就可以了。我相信学生中肯定有这样的人才,当然老师也可以作为参与者。据现在的情况来看,艺术馆每次一开始都是激动人心的,两次一过,就没事儿了。如果说能让同学作为艺术馆的主体,我认为是挺有意思的。而且,可能同学们会有很多想法,不要以为他们没想法,他们的想法可能比老师还要多,同学们会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做。当然,老师可以起到控制一下的作用,比方说内容上的、预算资金上的,但这些都要让同学先来安排。这个其实很重要,虽然这个事看上去很小,但是,每个组织的过程和环节都理了一遍。对学生今后去社会上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施勇老师可谓是现今炙手可热的当代艺术家,在业内有极大的影响力,他从来不主张将课堂仅仅局限于学校,而是鼓励学生们一定要多看展,多参加社会活动,多了解身边发生的艺术、文化等。他觉得“眼高手低”这个词看上去是个贬义词,但实际上是个褒义词。搞艺术的人,你眼光不高,手是不可能高的。所谓匠人和艺术家,区别可能就在这里,你首先要有个好眼光,你才能带动你的手上的技艺提高。
对于学校要利用洋楼资源开设艺术馆一事,施勇老师表示极为赞同和欣慰。一方面可以将艺术展览引进校园,开阔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又能将毕业的校友通过这个平台联系起来、继续交流,是一件双赢的事情。他将这个馆比作一个发声器,如果只是一个发声器,那就是一个名词,想让它动起来,那必须是碰撞,让这个发声器旋转起来,靠的就是人,用人的互动、人的交流才能使发声器产生它的效果。
采访的最后,施勇老师给华山艺术馆送上了祝福:“希望这个艺术馆能够真正体现学校的气质,并且丰富多彩地、持久地、充满能量地坚持下去!”